印度外交态度的大转变:是看清了美国的真面目
时间:2021-03-24 来源:新闻网 人浏览 -
说起印度,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大概是“干啥啥不行,抱大腿第一名”,从落后的军工、性别观念、卫生条件,到他们莫名其妙就觉得自己能够吊打中国的迷之自信,以及总是把美国当爸爸的态度,它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可以用一句话总结——美国反华阵营中最奇葩的炮灰。
但是在拜登上台后不久,印度在政治外交上对美国、中国的态度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到底为什么发生了这样的转变呢?是因为印度看清了美国的面目不愿再当炮灰,不愿再跟着美国屁股后边跑了吗?这还得从美国和印度关系的根本开始说起。
反华盟友?不过是另一块跳板
其实一开始美国和印度的关系很不好,印度甚至还被美国的舰队威胁过。冷战期间,印度甚至找苏联抱团,就是因为美国扶持了旁边的巴基斯坦,让印度在争夺南亚霸权的过程中处处受到制约。
后来美国突然对印度亲热起来,主要是因为1998年印度突然进行了5次核试验,并获得了成功,毫无疑问,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美国对中国无论从意识形态还是经济活动都抱有敌意,这点不难理解。而印度之所以敌视中国,主要是因为西藏问题。在英国政府殖民印度期间,曾经试图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这一系列的阴谋最终导致了中国与印度的边境划分长期以来都不是很明晰,双方甚至为此爆发过战争。
而除了陆地上的边境问题,南海地区的领海主权上,中印两国也存在很大分歧。总之,两个敌视中国的国家,就这么因为反华走到了一起,双方也签署了很多协定,主要集中在军工领域,印度每年要向美国购买大量军火,并且两国军队也经常在一起举行联合军演。
不过归根结底,双方真正利益一致的地方,只有对中国的敌视,在其他地方印度和美国并不总是一条心。
例如印度一直很敌视的国家——巴基斯坦,虽然表面上和美国关系不咋地,但巴基斯坦军队中就有军官在美国中央司令部任职,印度一直担心自己的情报经由美国军队的渠道流向巴基斯坦。而美国对巴基斯坦的态度也足以说明,在南亚地区建立的“跳板”中,印度并非唯一的选择。
总之,和美国的盟友关系虽然给印度带来了一定的利益,但总体来说仍旧十分的不稳定。再加上印度本身和俄罗斯也有一定来往,试图在一定的平衡中争取最大的利益,这种“墙头草”属性更是使得本就不太稳固的美印关系充满了不确定性。
说到底,虽然思想上有点自大奇葩,还老是被美国拿去当枪使,但印度政府对这段盟友关系中自己真实的处境还是比较了解的。
美国要把印度当成和日本、韩国一样的跳板,那么美国和中国的关系有多紧张,印度自己就能相对拥有多少获益的机会,这也是印度给国际社会留下美国“马前卒”这一印象的原因。
它借助自身“马前卒”的身份,越是在中国面前跳脚,就越可以获得来自美国的支持。但为了自身利益去抱大腿的印度人,自然也会在自身利益不保的时候急流勇退。
拜登上台之后,印度这颗墙头草脱离美国的日子可能终于要来了。
印度如何看清美国真面目?
当下,美国与印度脆弱的同盟关系中,有三道裂痕是最为醒目的。
第一道裂痕是最根本也是最长期的,那便是美国从根本上对印度的态度,充满了利用与轻蔑,在经济上不停地吸印度的血。一边看似和印度有着种种贸易往来,起到了“盘活”印度经济的作用,实际上印度的经济不仅存在大量泡沫,还和美国经济深度绑定。
在华尔街各种账户的出入之间,危机转嫁到了印度的头上,真正捞走钞票的却是美国。多年来印度的“莫迪经济”虽然一直高速增长,却一直存在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那就是这些高增长只是因为美联储在不断变换货币紧松策略中,美国向印度输入了巨额债务而已,并且在长期的泡沫中,印度的外汇储备与负债逐渐呈现出“资不抵债”的颓势。
长此以往,印度只会和空有资源却毫无建树地加拿大一样,成为美国经济霸权下的牺牲品。
第二道裂痕是美国对自己小弟在政治上的一系列干预,众所周知,美国在干预别国内政的时候最常用的借口就是“人权问题”。在对付自家小弟上,拜登也是毫不手软。
《纽约时报》就有文章指出,拜登政府将更加
“在克什米尔地区,印度政府应该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恢复克什米尔人民的权利。”
克什米尔地区是印度和巴基斯坦边境冲突的必争之地,美国要捍卫这个地区少数群体的“人权”,毫无疑问,是想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冲突中尽可能地捞好处,它试图指挥印度的行动,而不是直接支持印度政府的决策,这点当然会让莫迪非常窝火。
第三道裂痕是印度广大国民对美国的态度问题,拜登上台后大肆鼓吹美国社会的多样性特点,还强调印度裔美国人日益提高的社会地位,但实际上广大印度裔美国人对自身的处境并不满意,因为印度裔美国人在科技界、政治界、商界中身居高位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人种。
即便如此,印度人中还是不乏“崇洋媚外”之人,攀附美国亲戚的“精神美国人”比比皆是,受到良好教育的年轻人出走美国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使得越来越多的印度民众对美国更加不满。对此,莫迪政府想要赢得民众的支持,也不可能继续处处跟着美国走了。
关系本就存在裂痕,再加上拜登政府对中国的态度完全不如特朗普强硬,会回调特朗普在任期间的很多政策,继续充当美国的对中国开火的炮灰收益不大,印度自然也就不愿意继续跟在美国的屁股后面走了。
脱离老美,印度下一步怎么走?
虽然印度和美国的关系并没有在拜登上台后彻底了断,但这段同盟的结束是注定的,这点可以参考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那时中国和美国正值“蜜月期”,关系打得火热,为什么最近几年“中国威胁论”却大行其道?
因为中国的综合实力早就不可能任由美国拿捏,现在美国的霸权地位已经开始受到中国的冲击了。之所以和印度结盟,是因为从根本上,美国并没有把印度当成什么威胁,但是作为世界第二大发展中国家,为了本国长远的未来打算,最终印度一定会摆脱美国的援助和钳制。
至少,莫迪政府已经开始向相关的方向做出一些努力了。
局部上,莫迪取消了在美国价值30亿的军火订单,这笔订单中共有30架MQ-98无人机,相当于每个无人机卖出了一亿美元。当然莫迪政府也知道这相当于给美国“上供”,只是过去一直依赖美国的高科技武器以及经济上的一些支持,才接受了这种天价订单。
但是如今美国疫情问题严重,拜登上台之后政局依旧不稳定,再加上美国目前对中国的态度相对特朗普在任期间略有缓和,印度并不是很乐意继续挨宰,这次取消订单,就是在对俄罗斯、美国释放信号,一方面是对美国表示不满,另一方面趁机对俄罗斯示好。
根本上,莫迪开始试图管制美国进入印度的资本,据外媒报道,印度在2月初之时通过了一项预算法案,法案内容包括了将对外国的电子商务公司征收2%的额外税收。这项法案标志着,包括微软和亚马逊等欧美国家来印度营业的外国企业都需要增加一系列的税收。
如果这项法案能够顺利运行,那么说明印度在财政上能够增加不少的收入,其实这并不是印度第一次采取这种税收策略,过去印度推行的“谷歌税”就曾给印度带来过不小的财政收入。而这次推出新税种,不仅缓解了疫情下政府的财政压力,也给国内同类型企业的发展留下了空间。
当然,这种做法会引起一些外国资本的不满,但印度同样拥有自己的优势,身为世界第二大发展中国家,它的市场潜力相当巨大,即便美国不高兴也拿它没辙。
总而言之,莫迪政府带领下的印度,正在改变过去为美国马首是瞻的方针和形象,而是试图在多方博弈间获得利益的最大化,甚至中国也可能会成为印度的合作伙伴,这点从印度对中国逐步放宽的贸易政策可见一斑。
只想利用印度却根本不把它当回事儿的美国,即便口头宣传做得再漂亮,实际上发现没有油水可捞的印度也就懒得再搭理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