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加拿大圣·凯瑟琳市镇与韦兰运河
时间:2023-09-18 来源:新闻网 人浏览 -
圣·凯瑟琳湖港桅杆林立的游艇码头。于世文摄8月5日适逢加拿大公民日小长假第一天,我们随小女儿一家驱车前往圣·凯瑟琳(St·Catharines)市镇游玩。这里有沙质细腻的安大略湖沙滩、有风光绮丽的戴尔豪斯港口,但最诱人的还是在此观赏韦兰运河(Welland Canal)风光。继2019年末乘挪威人邮轮“喜悦号”全程见证与体验通过巴拿马运河的实景之后,在此第二次观赏船只在运河里过闸通桥的真实场景,依然令人兴奋不已。
圣·凯瑟琳城镇起源于施普曼角落
圣·凯瑟琳市位于加国安大略省中南部,与同省省会及最大城市多伦多隔湖相望,在尼亚加拉瀑布西南19公里处,距美国纽约州的布法罗城仅32公里,它位处美加边境要道与著名的韦兰运河北端。城市面积96平方公里, 为安省面积第六大城市。市内拥有众多公园、花园及郁郁葱葱的阡陌小径,因而获“花园城市”的官方昵称。2011年加拿大人口普查显示,圣·凯瑟琳市内有13.14万人口,而它所在的尼亚加拉地区则拥有45万人口。圣·凯瑟琳市拥有15000英亩葡萄园,周围是著名水果产地的贸易中心。市镇工厂林立,制造业发达,主产钢材、铸铁、橡胶及化学制品等,这里造船、船舶修理、电器仪表、飞机及汽车零部件和食品罐头等多门类工业发达。城市除有世界级酒庄外,还设有博物馆、艺术画廊和剧院,经常举办酒文化节、音乐节与各种画展,其文化景观与港口风景十分诱人,因此,它也是北美地区颇有名气的游览胜地。
我们在游人戏水的湖畔沙滩和风景如画的港口码头游览之后,直奔圣·凯瑟琳市博物馆,从展示的实物、图片与文字中了解到,这个城市建于1876年。追溯城市起源,还是在1783年,美国结束独立战争之后,美国十三州大批英王效忠者迁往加拿大,而拥有肥沃农田的圣·凯瑟琳小镇便成为这批移民的主要落脚点之一。这里有一条距尼亚加拉河以西约12英里的溪流,被称为十二英里溪。当时不少商人在此溪涧设立锯木厂和磨坊,很快形成聚落并称为十二镇。镇内一间酒吧兼驿站的老板名为施普曼(Paul Shipman),随之,这一带又被称为施普曼角落(Shipman's Corners)。1812年美英发生战争,即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在此期间,尼亚加拉河沿岸聚落饱受蹂躏,但施普曼角落因相对远离美国边境而幸存。战后又有大批沿河居民迁往施普曼角落,随之带旺该处工业发展。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这一带开始称为圣·凯瑟琳小镇,有传它是以当地商人罗拔·咸美顿(Robert Hamilton)的妻子凯瑟琳的名字命名的,但其名称的真正来源无从稽考。由于施普曼角落带动了这里的经济发展,因此,从那时起就流传着圣·凯瑟琳地域起源于施普曼角落的说法。
随着第一代韦兰运河的兴建与开通,圣·凯瑟琳小镇一带渐成尼亚加拉地区的工业中心,1845年正式建制为镇,1871年第三代韦兰运河动工,这里人口迅速增长,镇界极速扩展,1876年正式更名为圣·凯瑟琳市。这座位于安大略湖畔的城市环境幽美秀丽、气候舒适宜人,不仅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更是户外运动的天堂,划船、游泳、垂钓、观鸟及高尔夫与自行车骑行运动都吸引着北美的游客。
韦兰运河,世界十大著名运河之一
圣·凯瑟琳市坐落于韦兰运河北端,城市多种文化并存,市博物馆和韦兰运河中心是游客的好去处。博物馆和韦兰运河中心是同一栋建筑,我们在博物馆里浏览城镇历史、工农业展品和军事、体育及消防物品之后,观赏了一段“韦兰运河的过去与现在”的视频,参观了造船和海事展品,韦兰运河的建造历史和船只通过运河闸道的实景模型引起很多游客的兴趣。
加拿大韦兰运河的修建曾历经四期工程。其首期工程在1829-1941年间进行,由商人威廉·哈密尔顿·梅里特(William Hamilton Merritt)组建的韦兰运河私营公司修建。首代运河从达尔豪西港通到鲁滨逊港,它沿韦兰河向东在尼亚加拉瀑布上游与尼亚加拉河相汇,再沿尼亚加拉河南行通往伊利湖。1833年运河增建了从罗宾逊港往南直达科尔本港(PortColborne)的水道,使全长达43.4公里、深2.4米、设有40个木制船闸。但首代运河仓卒落成的木制船闸维护费用很高,私营公司无力经营,1839年由政府收购。
韦兰运河二期工程在1842-1886年间进行,实施扩建,将运河加深至2.7米,将船闸阔度从6.7米扩阔至8.1米,船闸间距离从33.5米加长至45.7米,船闸数目则减至27个,新的船闸为圬工(石砌)结构,此为第二代运河。1848年,蒙特利尔和安大略湖之间建成了一条航深为2.7米的运河,这样船舶可从伊利湖航行至下游的圣劳伦斯河。1853年,再将运河加深至3.1米。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