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非洲徒弟们”(见证十年,“一带一路”风华正茂⑥)
时间:2023-09-28 来源:新闻网 人浏览 -
雷彪指导学员操作机床。
赵磊磊在非洲职业技能挑战赛培训现场指导参赛选手。
石玥在非洲职业技能挑战赛注册现场。
以上照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中航国际加蓬职教项目利伯维尔校区。
中航国际供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需要建设者,也需要传道授业者;需要建工厂、立项目,也需要送技术、促就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十年间,一批批优秀的中国工程师走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一边干一边教,带动相关国家的劳动者成长为熟练工人和工程师。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3位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授人以渔”的人,听他们讲述和洋徒弟们的故事。
雷彪:桃李遍非洲的中国“老师傅”
“非洲徒弟求知若渴的眼睛令人难忘”
1984年出生的雷彪,是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不到40岁的他,在非洲徒弟们眼中,是一位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技术娴熟的“老师傅”。
2012年农历大年初五,29岁的雷彪从大雪纷飞的内蒙古来到肯尼亚,参与中国航空技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国际)肯尼亚职教项目。
7个人的师资培训团队,有人教机械加工,有人教电工电子,大家在万里之遥的非洲过了个特别的元宵节。
初到非洲,需要慢慢适应。十年前的肯尼亚,除了首都内罗毕,各职业院校大多位于偏远落后的地区。“水土不服,就吃从国内带来的挂面。有时还要半夜爬起来捉老鼠。”雷彪回忆。
教学相长。让中国师傅充满干劲的,是非洲徒弟对艰苦求学路的甘之如饴。
“能吃苦”是雷彪对洋徒弟的第一印象:晨光熹微,就齐齐整整坐进课堂;实操车间里,一摸着机床就不愿离开;早过了放学时间,才一个个走出校门、钻进夜色……“他们学起东西来,就像永远吸不满水的海绵。”雷彪说。
对于入学阶段已经过优中选优、层层筛选的洋徒弟,雷彪深知,他们将成为所在国相关技能培训领域的主力军。随着教学深入,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令雷彪备受震撼:“我忘不了课堂上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
最让雷彪难忘的,是一群来自科特迪瓦的学生。刚接触法语区学生,中国老师不会法语,教学又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语言障碍让老师们犯难。
徒弟们这边,语言障碍却仿佛不存在。语言沟通费事,就打手势交流;知识一次没弄懂,就再问一次;机器一遍没用明白,就再操作一次……抢着机床练实操、追着老师问问题,靠着这股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再加上翻译人员的帮助,法语区学生照样取得了优异成绩。
8次赴非任教、600余名非洲师资学员顺利“出师”、为当地企业完成多项技术服务……这是“老师傅”雷彪的业绩单。
徒弟们从接过图纸“两眼一抹黑”到能够独立完成订单,参与加工的零配件从简易走向复杂;实操车间的教学设备,从光洁崭新变为饱经沧桑,将大量新学员锻造成熟练工……雷彪为徒弟的成长而欣慰,也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职业教育的巨大发展而振奋。
如今的雷彪,桃李遍非洲:有的站上讲台,成为非洲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的新鲜血液;有的走工地、下车间,成为在非中资企业的熟练工人;有的回到家乡,靠一身本领办厂致富,开上了小轿车……
“师资学员回到各自国家、走上教学岗位后,还会教出更多学员。中国师傅离开后,留下的是徒弟,还有徒弟的徒弟……每个人都为非洲职业教育尽一份力,这片大陆的面貌会彻底改变。”雷彪说。
赵磊磊:非洲职业技能挑战赛的“大管家”
“希望职赛覆盖非洲所有国家”
从非洲飞回北京不久,还在倒时差的赵磊磊在办公室迎接记者到来。
万里归国,体验早已不新鲜。2012年初次踏足非洲大陆时,29岁的赵磊磊家中有一对5月龄的双胞胎女儿。次年,皮肤黝黑、风尘仆仆的他推开家门,满地跑的女儿不识父亲,“不让抱,抱起哪个都可劲儿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