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丨惠民生 利天下——“一带一路”中的人民至上理念
时间:2023-10-16 来源:新闻网 人浏览 -
新华社北京10月13日电 题:惠民生 利天下——“一带一路”中的人民至上理念
新华社记者刘健
“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时这样说。
共建“一带一路”,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各国人民都过上更好的日子。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让合作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为共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助减贫·授人以渔
“在中国农业专家组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们种植杂交水稻获得丰收,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东非国家布隆迪43岁的农民夏尔从2018年开始跟着中国专家学习杂交水稻种植技术,连续5年获得丰收。
2015年以来,中国农业专家组组长杨华德一直致力于在布隆迪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技术。2018年,专家组将夏尔所在村子确定为水稻减贫示范村,许多当地农民因此成为受益者。从2020年开始,专家组把减贫示范村的范围扩大到22个村庄。截至2023年6月,布隆迪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已达4000公顷,稻谷产量增加1.9万吨,农民收入增加910万美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帮扶转变,让发展成为消除贫困最有效的办法,这是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法宝,也在帮助“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消除贫困、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在共建国家合作推广水稻、玉米、菌草、水果等的种植以及禽畜养殖,推动当地减贫事业发展;从非洲的亚吉铁路、蒙内铁路,到东南亚的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向共建国家员工传授从铁路项目建设到运营维护的专业知识;创办鲁班工坊,促进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努力实现援助一个项目、发展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助力共建国家加快发展,把“一带一路”建成“减贫之路”“增长之路”。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为共建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越来越多共建国家民众通过“一带一路”合作获得自我“造血”能力,改善了生活。
布隆迪总统恩达伊施米耶感言:“中国坚持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我们希望在中国的帮助下自己学会钓鱼。”阿拉伯投资者联盟主席贾迈勒·巴尤米说,中国提出符合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一系列倡议,帮助更多发展中国家减贫,有效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团结稳定。中国付出的巨大努力值得国际社会尊重。
送健康·生命至上
怀里抱着刚出生没几天的宝宝,中国援摩洛哥医疗队妇产科医生张茜动作轻柔。“他是这次地震中诞生的宝宝,妈妈被救护车直接拉到手术室紧急剖宫产,术前发生大出血,幸好手术及时,保证了安全。”这台剖宫产手术在摩洛哥9月8日晚强烈地震后半小时开始,冒着余震随时可能发生的风险,中国医生成功接生了“地震宝宝”。
在南太平洋岛国基里巴斯,首都塔拉瓦以外岛屿的健康中心里没有医生,只有医务助理、护士和护士助理,药物也非常匮乏。中国援基里巴斯医疗队多次送药上岛并开展义诊,被基里巴斯《新星报》称为“太平洋岛屿上的健康守护者”。
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同样积极践行这一重要理念:“光明行”“健康爱心包”“中医药风采行”,建设医院、疾控中心,开展草药种植及加工合作……十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携手推动“健康丝绸之路”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为构筑全球健康防线作出积极贡献,书写了一个个守护健康的生动故事。
新冠疫情暴发以后,中国向120多个共建国家提供抗疫援助,向34个国家派出38批抗疫专家组,同31个国家发起“一带一路”疫苗合作伙伴关系倡议,向共建国家提供20余亿剂疫苗,与20余个国家开展疫苗生产合作,提高了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巴基斯坦常驻联合国代表穆尼尔·阿克拉姆说,中国从全球疫情暴发初期就开始向国际社会提供抗疫物资,向许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无偿帮助,向很多国家提供了新冠疫苗。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汉弗莱·莫西说,中国积极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拯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在“健康丝绸之路”等合作框架下推进可持续发展,让坦桑尼亚等国的民众受益。
惠民生·以人为本
上一篇:“‘一带一路’十周年:中亚国家新机遇“研讨会在塔什干成功举办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