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中国 造福世界——外籍记者眼中的“一带一路”
时间:2023-10-21 来源:新闻网 人浏览 -
这是在北京市北土城路附近拍摄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景观布置(10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电 题:源自中国 造福世界——外籍记者眼中的“一带一路”
新华社记者
对于肯尼亚《星报》记者摩西·奥加达·奥迪安博而言,前来报道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一次让他倍感亲切的经历。
在肯尼亚,许多当地人对“一带一路”并不陌生。十年前由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广袤的非洲大陆上从愿景变为现实。
“十年来,中国做了很多工作来帮助非洲提高发展水平。非洲的公路、铁路和互联网建设正不断取得进步。”奥迪安博说。他看到,包括蒙内铁路在内,许多肯中共建的“一带一路”项目实实在在地促进了肯尼亚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了就业水平。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本届高峰论坛备受瞩目。论坛聚焦“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实现共同发展繁荣”,有来自14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与会,参会嘉宾注册人数超过4000人。
盛会吸引了世界各地媒体记者前来报道。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的外籍记者纷纷表达出相似的观点:这是一条中国倡议、造福世界的“幸福之路”。
10月17日,记者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闻中心工作。新华社记者 张豪夫 摄
共助互联互通
吉布提《民族报》记者基纳迪·易卜拉欣·侯赛因认真聆听了习近平主席18日在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他对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感到振奋。
“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帮助我的国家建设了很多铁路、港口和其他基础设施。这不是梦,这是现实。我们看得见、摸得着。”他说,“一带一路”倡议带来了很多非洲发展所需的双赢项目,相信此次宣布的八项行动能为非洲带来更大的发展。
同样来自非洲的毛里塔尼亚《消息报》主编艾哈迈德·穆斯塔法,对中国支持建设的友谊港扩建项目称赞有加:“这一重要的基础设施显著提升了港口的吞吐能力,有效促进了毛里塔尼亚及周边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
“中国还帮助我们实施一系列重大项目,包括道路、桥梁、医院等。”艾哈迈德·穆斯塔法说,这些惠及民生的项目让他印象深刻。
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为基本架构,基本形成“陆海天网”四位一体的互联互通格局,为促进经贸和产能合作、加强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奠定了坚实基础。
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信使邮报》的克劳迪娅·塔莉首次参加论坛报道,她的国家是首个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和合作规划的太平洋岛国。
“近年来,多个‘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在巴新开工,我们的国家得以进行港口、公路、机场改造等一系列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克劳迪娅·塔莉说。
她还特别提到菌草技术,“这项技术让我们国家的农民受益”。
通过举办菌草技术培训班、建设菌草技术示范基地、与联合国有关部门合作召开系列研讨会等交流合作形式,这项源自中国的技术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被广泛应用,不少人靠菌草技术走上了摆脱贫困之路。如今,菌草技术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扎根。
这是10月17日在北京拍摄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闻中心。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共促文明交流
在论坛新闻中心科技文化互动展示区,哈萨克斯坦BAQ通讯社记者古尔然·拉曼库洛娃饶有兴致地体验着手绘彩塑京剧脸谱。在这里,除了彩塑京剧脸谱,还有木版水印、景泰蓝制作等“非遗”体验项目,外籍记者可近距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个脸谱我认识,它叫孙悟空。我去年曾在北京看过一场京剧表演,讲的就是《西游记》里的故事,让我记忆犹新。”古尔然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