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援外医疗队:用仁心仁术书写大爱与担当
时间:2023-10-22 来源:新闻网 人浏览 -
新华社北京10月19日电 题:中国援外医疗队:用仁心仁术书写大爱与担当
新华社记者李恒、徐鹏航
远赴他乡救治患者,近一半在偏远艰苦地区;从“输血式”援助到可持续“造血式”援助,填补当地医院技术空白;既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也是传递情谊的友好使者……60年来,中国援外医疗队奋斗在一线,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以医者仁心,在异国他乡温暖人心。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给第19批援助中非共和国的中国医疗队队员回信指出,“大力弘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以仁心仁术造福当地人民,以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这是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医生徐长珍2011年在赛伊达妇产医院的新生儿室查房。新华社发(国家卫生健康委供图)
1963年4月,应阿尔及利亚卫生部请求,中国首支援外医疗队来到阿尔及利亚沙漠边缘小城赛伊达。此后,一批批中国援外医疗队开启了一场持续60年的爱的征程。
医术精湛 当地患者的“健康守护神”
2001年8月的一天,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午夜的宁静。来自湖北省的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妇产科医生徐长珍接到急救电话:当地一位孕妇胎死宫内,失血性休克,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阿方人员认为患者已无力回天,可徐长珍不放弃:紧急剖腹探查,见子宫重度破裂,迅速结扎止血输血,切除子宫……经过“生死时速”的抢救,患者醒过来了!“是中国医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病人感动地说。
对于徐长珍来说,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自1993年起,徐长珍先后4次到中国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工作,克服自然条件艰苦、医疗条件有限的双重困难,在无影灯下与死神进行争分夺秒的博弈。
2019年8月,中国援多米尼克医疗队队员吴德熙在中多友谊医院的外科病房带教当地医学院学生。新华社发(国家卫生健康委供图)
多米尼克,一个位于东加勒比海的岛国,距离中国1.5万公里。当地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高,卫生环境简陋,心内科医生更是“一医难求”。
2021年5月,一名73岁患者心率低至22次/分,情况万分危急。中国援多米尼克医疗队队员吴德熙初步诊断其为急性心肌梗死,但医院没有异丙肾上腺素,植入起搏器是唯一能挽救患者生命的治疗方法。在极其简陋的医疗条件下,吴德熙成功进行了当地首例临时起搏器植入手术。
春去秋来,日月交替,一袭白衣跨洲越洋,用心用情守护当地患者生命健康。
想起患者恢复光明后一双双明亮的眼睛和一张张笑脸时,今年69岁的天津市人民医院眼科医生佟玲幸福满满。为帮助非洲患者重返光明,1995年加入中国援刚果(布)医疗队后,佟玲和医疗团队成功开展上千例白内障手术。
60年来,中国向全球76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派出了3万余人次医疗队队员,诊治患者近3亿人次,队员中超过2000人次荣获受援国国家级荣誉。
大爱无疆 用生命守望相助
面对险情,中国援外医疗队甘当冲向一线的“逆行者”、与病魔较量的“尖兵连”,用生命守护生命。
2022年1月5日,在卢旺达东方省基本戈医院手术室,中国援卢旺达医疗队医生李俊升为患者做手术。新华社发(国家卫生健康委供图)
没有加压输液器,就用自己的双手去加压输液;用自制腹带为术后患者保护腹部;为骨折患者自制牵引架——这是先后6次、近10年援卢旺达的中国医疗队队员、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外科主任李俊升的选择。他坚守在受援医院临床一线,累计诊治患者1.2万余人次。条件再艰苦,只要是患者需要,就义无反顾。
2011年9月10日,坦桑尼亚发生震惊世界的沉船海难事件。中国第24批援桑给巴尔医疗队队长卢建林第一时间联系桑给巴尔卫生部,表示中国医疗队随时待命,接受救治任务。
制定救治预案,筹集药品和器械,专人24小时值班……在最紧急时刻,总有中国医生的身影。经过全力救治,沉船事故受伤者陆续康复。
“中国好医生”“我们会永远记住你们”……危难时刻,中国医疗队的快速反应和精湛医术,赢得了当地不少患者的称赞。
上一篇:葡萄牙新丝路协进会主席费尔南达:相信“一带一路”倡议将实现更高水平互利共赢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