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中国故事】杰西卡·罗森:发掘文物承载的中国古人智慧
时间:2023-12-07 来源:新闻网 人浏览 -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人倾注一生,只为揭开远逝文明的神秘面纱。作为西方学界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代文化和考古研究专家之一,杰西卡·罗森教授在牛津大学担任中国艺术与考古教授,是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故宫研究院顾问、北京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名誉教授。曾任大英博物馆东方部主任、牛津大学副校长、牛津大学墨顿学院院长。2022年,杰西卡·罗森教授因在汉学界的卓越贡献荣获2022唐奖汉学奖。
杰西卡·罗森。葛大龙摄
自孩童时代起,杰西卡·罗森便对遥远的中国文明充满好奇。在大英博物馆工作的27年,她不仅有机会亲近中国的文物,还将其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藏品进行比较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经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杰西卡到访中国数十次,考察了包括三星堆、良渚遗址在内的大部分中国重要考古遗存,围绕中国各个朝代的墓葬,进一步挖掘出土器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她在学术生涯中笔耕不辍,2023年她出版的新书《古代中国的今生与来世》,以中国最新的考古发现为基础,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人民网的独家专访中,这位八十岁精神矍铄的西方学者,与我们分享了她早年在中国的旅行见闻,以及她对中国文化遗产的细致研究和对中华文明的深入探索。她在中国艺术与考古,尤其是商周青铜器、汉代墓葬等领域的学术造诣,掀起了西方学界对于中国古代文化与艺术的研究热潮,增进了西方公众对中国的了解,也让更多人认识到传递世界文化、促进不同文明之间对话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杰西卡·罗森。黄铿摄
大英博物馆种下的中国情结
人民网:您自己说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的古代文化和考古研究,从小就对中国好奇,第一次接触到中国的汉字是什么时候?
杰西卡·罗森:我第一次注意到汉字,或者说接触到汉字,是因为我的父母。我大概八到十岁的时候,他们带我去大英博物馆看罗塞塔石碑。当看到有一种几乎是用图画或符号组成的文字时,我非常激动,因为这和我们的语言不一样,我无法拼写。
于是我父母说,如果你对这类文字感兴趣,为什么不看看汉字呢? 他们给了我一本《自学中文》的书。我不认为一个十来岁的孩子真的能从这本小书里自学中文,但我在那个年纪就开始在笔记本上抄写汉字了。然后我看了一些中国的图片,有宝塔和柳树。你在英国的餐具上看到的东西都源于中国,但又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对这个有着有趣文字的地方很感兴趣。后来我在剑桥大学读本科,选择了历史专业。
人民网:您后来为什么选择去大英博物馆工作?
杰西卡·罗森:我当时非常想学习中文和研究中国文物。所以我申请了去大英博物馆工作。幸运的是,我被录用了。在1968年我就在大英博物馆任职了。我不懂中文,也不知道中国瓷器是什么,但其他策展人都对这些很了解。
大英博物馆的老师们坚持认为,如果你现在要来这里工作,就必须学会中文。于是,他们把我送到了伦敦亚非学院(SOAS),我在那里攻读了中国语言文学学位。我在大英博物馆工作的同时,还在SOAS攻读全中文学位。取得学位后,我能读懂一份简短的中文考古报告,但也仅仅是读懂而已,得花很长时间才能更加熟悉。在大英博物馆工作的27年,是非常重要和富有成果的。
罗森教授在牛津大学墨顿学院。葛大龙摄
数次访华揭开东方“神秘面纱”
人民网:自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来中国后,您数十次到访中国。第一次去中国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杰西卡·罗森:我第一次来中国是1975年。直至2019 年,我每年都会去中国。从2010年到2019年退休,我每年都会访问中国三次。那是我为新书筹备进行最密集研究的时期。
我第一次去中国的时候才30多岁,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里的景观、建筑和食物各方面都不相同。尤其是像故宫这样的建筑。因为我们的建筑就像教堂一样,前窄后长,是石头的,而中国的这些传统建筑是木头做的,并且是置于一个平台上横向搭建的。我意识到我来到了一个不同的世界。这才是最激动人心的。
上一篇:中共代表团访问尼加拉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