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文化力量 共叙中国情缘——“我们的中国故事”分享交流会在伦敦成功举办
时间:2023-12-16 来源:新闻网 人浏览 -
视频制作:实习生 刘船
人民网伦敦12月11日电 (记者邢雪)12月11日,人民网英国公司在伦敦成功举办见证文化的力量——“我们的中国故事”分享交流会。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代表、“我们的中国故事”系列视频主人公们、中英文化界、艺术界、学界等近百名嘉宾齐聚一堂,共叙中国情缘,共话文化交流与合作。
活动现场。于果摄
唯有持续的交流才能深化理解
据了解,两年来人民网英国公司重磅持续推出8季43集“我们的中国故事”系列视频,将镜头对准一批对中英人文交流有建设性、历史性贡献的英方知名人士,通过他们的中国情缘故事,讲述跨越时空的人文交流,见证薪火相传的文化力量,向世界阐释推介中国精神。系列视频在人民网多个平台持续发布,并在英国天空卫视等海外渠道以及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力。活动上,嘉宾们就中英两国艺术家的创意合作、中国文化走上世界舞台以及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三个主题进行了深入对话。他们分享各自与中国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合作经历与体会,阐释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
嘉宾发言。人民网 郭锦标摄
英国著名中国考古和艺术史家、原牛津大学墨顿学院院长、牛津大学副校长杰西卡·罗森教授,英国汉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吴芳思,牛津大学科技考古教授马克·泼拉德,李约瑟研究所东亚科学图书馆馆长约翰·莫非特四位嘉宾讲述了自己与中国的深厚渊源,回忆了半个世纪以来在中国学习及与中方相关机构和人士开展合作的难忘经历,对中国文明表达他们的思考。
“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去中国旅行,当踏上这片土地后,我真切感受到中国的多样、丰富和有趣。”年近八旬的杰西卡·罗森说起当年的经历仍神采奕奕。“在我那个年代, 学习中文是一件孤单的事情,坚持是最重要的。”她强调,交流和合作对东西方都至关重要,东西方之间差异巨大,依然存在很多误解,唯有持续的互动交流才能继续深化两者之间的合作和理解,西方必须更多地了解中国,这是很漫长的道路。
吴芳思表示,“我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就是写关于中国的文章。令人高兴的是,我遇到的大多数英国人和欧洲人都喜欢阅读有关中国的书籍,他们和我一样发现了令人着迷的东西。”
马克·泼拉德着迷于中国的技术,尤其是在冶金和陶瓷等领域。他表示,中国与西方互相交流和吸收思想,相互学习技术,而在过去的40多年里,东西方的合作和交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约翰·莫非特也感慨地说:,“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之间的深刻差异是惊人的,长时间的接触让我认识到彼此是多么的不同,我变得越来越谦虚,去中国的次数越多,才发现自己对中国的了解越少。”
迈向纵深的合作需要勇气和开放
嘉宾发言。人民网 郭锦标摄
创意制作人、编舞家法鲁克·乔达里,英国汉学家、翻译家韩斌,苏富比艺术学院亚洲艺术学者凯蒂·希尔,梅纽因音乐学校董事会主席大卫·巴克利畅谈助力中国舞蹈、文学、当代艺术作品、音乐人才走上世界舞台。
法鲁克·乔达里认为,中国拥有非凡的文明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太多富有吸引力的故事,舞蹈人才济济,在与中国艺术家合作的过程中,让自己更好地理解了人性的复杂和美的意义。结合自己翻译贾平凹小说的经历,韩斌说:“每次我翻译一本中国作家的书,我都学到一些新的东西,每个故事都是一次大冒险,我希望为英语读者打开新的窗口。”
凯蒂·希尔赞叹于近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速度,一方面艺术与工业结合的能力在过去20年中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另一方面,中国学生的艺术水平呈指数级增长,语言技能、艺术基础和理想抱负令人印象深刻。大卫·巴克利提到,小提琴大师耶胡迪·梅纽因在中国享有盛誉,梅纽因音乐学校在中国设立分校的速度之快、发展之迅速令人印象深刻。
嘉宾们一致表示,勇气和信任在文化交流与合作中至关重要,“任何迈向纵深的合作都需要勇气和开放的态度”。
探索中国文化之美是一种乐趣
嘉宾发言。人民网 郭锦标摄
上一篇:为中越关系发展、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越南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引发强烈共鸣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