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经济搞“预期绑架”难得逞
时间:2023-12-24 来源:新闻网 人浏览 -
新华社北京12月21日电(国际观察)对中国经济搞“预期绑架”难得逞
新华社记者傅云威 宿亮
近期,某些美西方机构借所谓“首席经济学家”“市场分析师”名义,对中国经济展开新一轮“唱空”表演:先拉高增长预期,而后再以“不及市场预期”为由,进行“预期绑架”。
相关机构无视中国确定的合理增长目标,脱离中国经济基本面,满足于“活在自我设计的经济模型中”,对中国经济走势抹黑唱衰。英国学者马丁·雅克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以西方棱镜观察中国,那么永远无法看到中国的整体状况,同时也无法对中国作出正确的判断。
先拉高后唱空,“预期绑架”是西方常见的套路
“有增长,但增长不及预期;有成绩,但效果还不及预期……”先高捧,后狠杀。这是美西方机构针对中国经济的唱衰套路,屡见不鲜。
近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前11个月经济数据,显示国民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其中,今年11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0.1%,比10月加快2.5个百分点,凸显中国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持续显效。
然而,包括美国《华尔街日报》、路透社在内的一些西方媒体机构却给这一数据加上了“不及预期”的标签。
路透社称,数据“未达分析师预期的12.5%”。也就是说,这些机构认为,中国11月数据要比10月加快近5个百分点才算“达标”。其给出的理由是,之所以有这样高的预期,是因为去年基数较低。
回拨一下时间轴,就会发现,上述说辞不过是老调重弹。
早在今年年初中国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时,这些机构就营造了完全相同的叙事:即中国消费市场应立即“报复性”上涨,中国经济应持续“强劲反弹”。而二季度数据公布时,它们就四处叫嚷“中国经济有了大麻烦”。
分析人士认为,要求11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率比10月大幅提升,缺乏实证论据支撑。“相关机构提出12.5%的过高预期,更像是专门为得出‘不及预期’这一结论服务的。”澳大利亚经济学家郭生祥说。“某些人故意筛选于中国不利的模型和统计方法,先下结论,后找论据。”
谈及美西方机构的此类套路,西班牙《起义报》网站近期刊文指出:“基于毫无根据的估计来预测中国经济混乱的新闻,无疑带有意识形态和宣传偏见。”
以偏概全,是“预期绑架”的常见做法
“路透社对多个分析师单独进行的调查预计,中国经济将放缓”“彭博社对78名经济学家的调查显示,应下调中国2023年经济增长预期”……
在美西方机构频繁出炉的报告中,时常能看到此类无具名信源。这类信源经常会被冠以专业人士的名头,被奉为“高质量样本”。为增加可信度,美西方机构通常还会估算不同样本的“平均值”或“中间值”,进一步证明其“预期”的合理性。
不同分析人士掌握信息各异、分析工具不同、利益取向有别,对特定经济体做出多空不一的预测非常自然。而投资者对相关机构的期待无非是,客观平衡报道各类信息和观点,为受众提供多元理性的资讯产品。
然而,某些西方机构却一味滥用话语霸权,封杀与其意图相悖的观点,刻意把“唱空中国经济”的单一声音,夸大为代表“市场预期”的唯一声音,企图以此左右市场情绪,误导市场预期。
除媒体和商业机构外,美西方政界更深谙“预期绑架”之道。
不久前,美国国会众议院“中国特设委员会”把冷战中常用的“兵棋推演”搬到华尔街,向金融机构高管展示“假想状态下”中国给美国经济带来“系统性风险”。在“兵棋推演”中,这些充斥意识形态偏见的政客断言,中国是“风险之源”,已经“不适合投资”。
美国国会众议员迈克·加拉格尔近期撰文“喊话”,要求华尔街与华盛顿“统一口径”应对“中国威胁”。
美国康明斯公司发言人约恩·米尔斯告诉媒体:“如果说任何关于中国经济的正面评价,你会有麻烦。”
从唱空到做局,“预期绑架”成为牟利手段
西方舆论的“唱空”表演,不是孤立的,往往与国际热钱,乃至西方政治势力紧密互动,牵涉复杂的灰色利益链条。
其操作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美西方机构和媒体做“唱空”先锋,赚取流量;国际评级机构调降信用评级水平,吸引客户关注;国际热钱跟进,做实质性“做空”布局,或同步操作“看空做多”的抄底买卖;政客借势为自身谋取各种利益,增加本国参与国际事务的博弈筹码。
打的是舆论战,玩的是攻心术,用的是信息差,念的是“生意经”——几十年来美西方相关机构把这套组合拳玩得溜熟,给自身带来滚滚财源和战略利益。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