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奔赴的事业,我想做一辈子
时间:2021-03-10 来源:新闻网 人浏览 -
文/怀左
01
最近炒完菜,我用《赘婿》来下饭,看着看着就陷进去了,一口气追到了尾。
好玩,好笑,又轻松,虽然剧情拖沓,很多地方经不起推敲,但就图一乐,还是挺不错的。大多数剧情,都能让我笑,也就是昨天看到耿护院牺牲时,我嘴里的鸡块突然就不香了,有点难受,眼眶还有点湿润。
像一个老朋友的突然离开,虽然我早已猜到,他早晚要走。剧情需要,角色使然。
他最后出去找宁毅时,是因为他写好了书,想让姑爷帮着看看。这个剧情就挺有意思的,一个护院,喜欢看小说,兴趣推动,后来自己也开始写书,想把他的故事记录下来。
故事这个东西,真的是神奇啊!
记得小学二年级的那个暑假,我在小姨家找到了一本很厚很厚的故事书,里面有各种神话故事和民间笑话。被吸引后,我不想离开,在我小姨家抱着那本书,一边看一边查字典,前后读了三遍,整整待了50多天。
精彩的故事,让我着迷。
《负荷》里有这样一句话,我抄在了笔记本上,第一次读时,我就被触动了:
“因为过去要进入未来,所以有了故事。因为在深夜里,你会想不到你是怎么从原来走到的现在,所以有了故事。当记忆被抹去,当你除了故事就再无任何可以去记忆、可以被记住的东西的时候,因为要有永恒,所以有了故事。”
到现在我越来越发现,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别人可以帮我们做,唯有讲自己的故事,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只有我们自己能做。
这件独一无二的事情,我已经做了好几年,此后还想一直做下去。
今年春节我留在了陕北,二十多天,我看到了与我家乡完全不同的风土人情。其实在热闹之余,很多小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触发我的感想。
捕捉思绪,把这些东西整理出来,那份独特,就是属于我的。
有一次,李小军姑父和我聊到了他孩子的教育问题。他说现在的教育,只重视分数,其实在分数之余,他还希望孩子在为人处世等生活能力方面也能得到提高。
我当时就想到,这些能力也没人手把手教我。而我的缓慢成长,都从师于所见所闻,受益于坎坷挫折。不得不说,社会才是真正的学校,留意点,可以从里面学到很多东西。
换一个角度来说,真正有用的技能,可能不在明面上,都得靠自己用心去学。
02
前两年写东西,顺应平台,每篇我大概写两千字左右。说实话,还能往下写,但形成习惯后,点到为止,鸣金收兵。
字数最多的一篇,要数18年我在三节课实习时写的那篇“如何写竞品分析报告”。当时我对竞品分析一无所知,查了很多资料,前后修改了接近二十天,最后才写出了那篇文章。
老黄说过好多次,他说做内容,最后肯定是往垂直化、深度化的方向去走,但这条路走起来不容易,需要大量积累,刻意练习,才有可能走通。
现在看来,他说得是对的。因为浮于表面的东西,写着写着自己就觉得无聊了,然后就想去琢磨点什么,提高下标准,写点不一样的,或者说能写出点最起码自己不讨厌的东西。
当然,对于垂直化或专业化,每个写作者都有他的定义和重新理解。在我这里,我就想写自己的真实见闻和感受,去经历去体验,然后整理成文,哪怕很多想法过几年之后看起来会很幼稚,但里面会有当时最本真的状态。
正是做这些事情,让我觉得生活很充实。前几篇文章,我分享了我在陕北过年的细节,写了从乡村走到县城的不容易,写了我的岳父,也写了我对于婚姻的一些思考。
这几篇文章,都是我对自己零碎生活的整理。
在《棋王》中,王一生最后悟出了一个道理,他说: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对于我来讲,在忙碌的生活之余,能坐下来读读书,写写东西,真的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那个时刻,是真正属于我的,安静、悠然,思绪翻飞,自由自在。
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双向奔赴”吧。我在做这件事情,而这件事情也在潜移默化塑造着我,让我时时刻刻能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力,可以反思可以畅想,可以活跃也可以静默。
写作还能让我安心。
我开始真正
以前做事我总追求效率,读书要按本算,写文章要按篇数。这个春节我只带回一本书,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反反复复,我读了五六遍,一方面佩服其思想和知识,一方面我也看到了自己写作的新方向。
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里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什么是使命?
我想,应该就是那件必须要我自己做才能成的事情吧。
03
不知道怎么回事,今年我突然有了一种“放下”的感觉。我也不知道放下了什么,但心里舒坦,眼前开阔,仿佛爬到了山顶,想纵声歌唱。
具体点说,想的少了,做的多了,学会了拒绝,明白了自己的普通,看清了能力的界限,对自己提的无理要求也越来越少了。
前些天的一个傍晚,我在厨房做饭,切藕片时,我先削皮,再改刀,一边切一边想到的,是我能不能用心做这顿饭,把它做得漂漂亮亮的。
然后我就认真做了,用心下刀,认真拌凉菜。饭快做好时,我还趁媳妇不注意,洗了草莓剥了橘子,摆了一个小果盘。虽然造型一般,但我还是笑着和她说:“这是我专门为你准备的大餐,请享用。”
她很开心,我也很开心。
认真,想来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我开始变了,我能感觉到。可能一个人的本我和自我,行动和意识,有时候是有些分离的。从想法到行为的过程,需要自我肯定,自我激励,自我督促,最后形成新的自我。
除了做饭之外,我还喜欢做家务,开始养花,泡茶,听音乐,放慢读书的速度,慢慢地去做一件事。
前两天我们专门跑到市场,买了一盆绿萝和一盆栀子花。带回家,就像带了两个新的家庭成员,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又要静静观察他们的成长,偶尔惊喜于他们的长势,感动于生命的力量。
我和媳妇开玩笑:“等我养花到一定水平后,请给我买只鸟,我就准备去遛鸟,培养新爱好了。”
没啥事的时候,我喜欢用手机打一把NBA2k,把我喜欢的球星都调到一个队里,飞天遁地,远投近扣,过把瘾。有时候她会说我:“别老玩游戏,想玩篮球去球场打,哪有在手机上玩的。”
她不懂,我那也是运动,在锻炼手指的灵活度和思维的敏捷度。
这阵容,你就说有没有对手吧!
因为长期写作,我的感知能力比较强,可以看到很多生活的细节。也因为这种感知能力,我能发现很多平常生活之外的有趣。
也许这就是沈复在《浮生六记》里所讲的,物外之趣。
04
还是要感谢这个时代,让我们这些喜欢文字的人,能够拥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小空间,想点,写点,分享点。上大学时我就写过东西,但当时都写于纸上,投稿无门,乐趣没有现在这么大。
熟悉我的读者也能看到,我不太喜欢追热点,也不愿意追着别人跑,就喜欢写点自己的小生活,分享一些实实在在的感受。其实这种文章也不好写,写作者最难面对的人其实是自己,一提笔,就会远离真实。
记不清哪位作家说过,好像是朱光潜。他说文字是永远无法还原现实的,只能无限接近。我很赞同这句话,从刚开始读课外书开始,我就很喜欢那些可以无线真实记录生活的文字。
有一次看二月河的散文,他说小时候他经常骑自行车,从平定一路骑回昔阳,中间会路过锁簧。熟悉的地名出现在书上,当时我就震惊了,小时候我在锁簧镇上赶集的一幕幕,瞬间浮现于眼前。
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吧,跨越时间,打通空间,将完全不相干的人,在某个瞬间,连在了一起。
我骑着自行车,从我们村的大坡下去,也到过锁簧。诸如此类的童年趣事太多太多,冬天我喜欢坐着木板滑雪坡,夏天我喜欢到河边捉蛤蟆、到地里捉蚂蚱,喜欢吃雪糕,喜欢和朋友们围坐在一起打牌。
小时候的这些属于我的独特又好玩的经历,将来都有机会变成我的文字,记录、分享,在另一群人中,形成共鸣。
全国政协委员唐江澎提出,孩子只有分数赢不了未来的大考。他说:“好的教育应该就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
他说得非常好,我看完都想鼓掌。但提议想变成普遍现实,实在是太难了。谁都知道,只有分数肯定是不行的,但分数,目前是一个相对公平的选项。就教育这样的大事来讲,真正想改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经济到文化,从法律到规则,从社会到个人,涉及的东西太多了。
具体到个人,出生于条件不错且懂教育的家庭,遇上知识丰富且视野开阔的老师,那是他的幸运。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塑造人格,培养习惯,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我的一件幸事,就是我小时候,我爸喜欢看杂志。
模仿他,于是我也开始找书看。
「后记」
处于信息时代,其实我挺怀念十几年前我读高中的日子,那时候大家最多拿个按键手机,聚在一起也不会各自埋头玩手机,而是说说笑笑,聊聊爱好。
熊培云有一篇文章叫《第六种自由》,即摆脱信息依赖,走向生活。认真一想,我们每天在手机上接触的大部分信息,其实都是垃圾信息,绑架了我们的时间,挤掉了我们的生活。
我现在其实一天刷手机的时间很少,于是,多了很多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
真安静,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