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舟二十载(深度观察)
时间:2021-07-17 来源:新闻网 人浏览 -
图①:2013年,水上邮路投递员唐真亚划着小木船在湖区投递。
刘春平摄
图②:位于淮河与洪泽湖交界处的江苏淮安市洪泽区老子山镇。
吉尔云摄
图③:2019年以来,唐真亚驾驶快艇投递邮件。
刘春平摄阳光拨开洪泽湖的水雾,滩涂里成片的芦苇随浪摇摆,几只白鹭恹恹地缩在树荫里,又是暴晒的一天。
唐真亚停船、倒挡、熄火,贴着淮河入湖口滩涂拴好船。江苏淮安市马浪岗海事所的小黑狗已从屋里跑到岸边,一个劲儿摇着尾巴。
“来了?”海事所二楼窗口,值班员探出脑袋笑着打招呼。
“两份党报都放屋里了。”唐真亚咧嘴一笑,黝黑的脸庞上露出一口白牙。他转身疾步走向小船,“今儿包裹多,得赶紧去新滩村,万一赶上午后下暴雨可麻烦了。”
在300多平方公里的水面辗转50多个滩涂送邮件,是水上邮路投递员唐真亚的普通一天。从一人一双桨划木船到驾驶无棚的燃油小艇,唐真亚一干就是22年。
22年,船行30余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7圈半,他没延误过一个班期,没丢失过一封邮件,5460个班次投递准确率100%。无论寒冬酷暑,帮老人送家书,为军人找战友,给学生送录取通知书,他从不计较工作时长,总是尽心竭力做好。
老乡们都说:“小唐如今成了老唐,可他始终是我们信赖的‘大湖鸿雁’!”
一人撑起一个支局
信件没有确切地址,他就挨船打听;收件人不在原址,他就辗转问讯,逆风划船十几公里是家常便饭
老子山镇,淮安市洪泽区的一个小镇,地处淮河和洪泽湖交界,300多平方公里辖区面积中,90%是浩渺的湖面。
“瞧,那就是新滩村。”顺着唐真亚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芦苇荡里冒出个小土包。
船破浪前行,水一望无垠,唐真亚指着一片与新滩长相无二的滩涂,“那是老鸭树村。”
洪泽湖上、淮河岸边,哪个滩头不是这模样?渔民上岸前,老子山镇1.8万人口中,近半分散居住在大大小小的50多个滩头,最远的滩头之间相距20多公里。在互联网和移动电话普及前,通信是渔民与外界的唯一联系渠道。可湖上没有行政区划、渔民没有门牌号、投递员没有地图和导航,收信地址还往往只有“洪泽湖上”四个字。更何况,渔民随鱼群移居,住址并不固定。在这儿送信,难!
自1954年老子山镇开辟水上邮路后,45年里换了11任邮递员。“水上邮路栉风沐雨、食不定时,最苦最难。”老子山支局原局长刘后学说,“干得长的就干了1年,最短的不到3个月。”
幸运的是,老子山遇见了唐真亚。1999年,唐真亚应聘为中国邮政老子山支局第十二任投递员。此后的18年,他一个人撑起一个支局。
“渔民盼信的心情,我懂!从小就生长在湖区,我们最盼能听到一声‘来信喽’。”每天夜幕降临,唐真亚开始接收包裹、分拣邮件;太阳升起时,把烙饼和水壶塞进挎包,骑上自行车陆路投送,再赶在晌午前下水,一边划船一边啃几口饼填肚子。信件没有确切地址,他就挨船打听;收件人不在原址,他就辗转问讯,逆风划船十几公里是家常便饭。
夏季烈日当空,偌大的湖面无荫可躲;冬季寒风刺骨,一下雨,湿了的棉衣能把人裹成“冰棍”。风里来雨里去,唐真亚皮肤黝黑,即使常年戴手套,划船磨下的老茧依旧坚硬。“不能耽误,也不敢耽误,别看信件薄,可情意重、事情大啊!”
一来二去,湖上的3500多户渔民,哪家住在哪里,靠啥营生,彼此间有啥亲属关系,唐真亚了然于心。
22年来,唐真亚累计投递报刊130万份、信件11万件,保持着零差错的纪录。零差错换来的是信任。买粮购油、采办生活生产用品、缴电费水费等上岸才能办的事儿,不少村民都托付给他这个投递员。
摇桨送邮,唐真亚没少吃苦。本世纪初,渔民们陆续开上了机械船,唐真亚还划着小木船;等唐真亚有了机械船,渔民们早又换上了快艇。直到2019年,唐真亚的装备终于升级为小快艇,可以和渔民们“齐步走”了。
“不是亏待老唐,邮政普遍服务往往要‘倒贴钱’。”洪泽区邮政分公司总经理胡进说,支局的包裹派送费收入连小艇的油钱都抵不上。“可只要有人的地方,别管多偏远,咱们邮路都不能断。哪里有人,哪里就有中国邮政。”
再难再险也要送到
小木船被大浪掀翻后,唐真亚一手死死抓住船舷,一手高高举起邮包,这一举就是两个小时,直到过路渔船发现了他
当“大湖鸿雁”,唐真亚不仅风餐露宿,有时还惊心动魄。
上一篇:助推社会治理方式创新
下一篇:习近平同希腊总理米佐塔基斯通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