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治国理政纪事|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时间:2023-08-11 来源:新闻网 人浏览 -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殷墟遗址时指出,“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他还要求,“考古工作要继续重视和加强,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近年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文物领域规划首次上升为国家级专项规划。202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系统布局7个方面重要任务、统筹设置18个专栏重点任务。
◇近年来,河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更高的历史自觉、更大的历史担当、更多的历史作为,持续做好赓续保护传承与弘扬这篇大文章,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展现新魅力。
◇在深化文明探源研究中坚定文化自信。自2001年国家启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来,河南以“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和“夏文化研究”两个“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为抓手,持续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研究工作,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实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重要时空节点。
◇在守正创新中赓续历史文脉。从首创考古盲盒掀起“考古热”,到“中国节日”系列让传统文化破圈传播……中原大地,厚重的文化遗产正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生活。
◇在文旅文创融合中担当新的文化使命。河南大力发展全链条文旅文创业态,将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之一,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如今,郑汴洛国际文化旅游带亮点纷呈、洛邑古城等沉浸式体验场所叫好叫座、“只有河南”等一批标志性文旅地标次第开放、16条精品文旅线路、100项重大标识项目让人应接不暇。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初辟鸿蒙,奠定了炎黄子孙的共同血脉根基;规模宏大的二里头夏都遗址,见证着“最早中国”的王朝气象;汉字鼻祖殷墟甲骨文,承载了中华文明延续传承的基因密码。
历史上,河南作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年之久,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书写了中国历史灿烂辉煌的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一次次将目光投向深邃的中华文明历史深处。2014年5月,他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殷墟遗址时指出,“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他还要求,“考古工作要继续重视和加强,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近年来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文物领域规划首次上升为国家级专项规划。202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系统布局7个方面重要任务、统筹设置18个专栏重点任务。
河南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持续做好赓续保护与传承弘扬中华文明这篇大文章,相继印发《河南省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实施方案》《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塑造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以更高的历史自觉、更大的历史担当、更多的历史作为,做好考古发掘和研究阐释,将历史文化资源转换为文旅发展优势,在保护传承中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说,一座座古都、一处处遗址、一件件文物、一册册典籍,都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研究讲述中国历史的宝贵资源。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展现新魅力,让人们在历史之旅、文化之旅、精神之旅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历史主动性。
文脉传承,弦歌不辍。
目前河南累计有53个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4个项目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数量均居全国首位,新石器时代万年文化史揭秘,文明探源、夏商考古成果惊喜连连;“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叫响、高标准规划建设博物馆群、构建中华文化超级IP矩阵……坚定文化自信赓续历史文脉变成一个个具体行动。
上一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以来治国理政纪实】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