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学习丨实干笃行为人民·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时间:2023-08-11 来源:新闻网 人浏览 -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坚定的人民立场。央视网《天天学习》特别推出“实干笃行为人民”系列策划,聚焦民生幸福,与您一同感悟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安居,得以乐业;乐业,才能兴邦。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百姓安居。他将“居者有其屋”的民生诉求时时放在心头,一次次深入山村农户、社区巷陌,询问百姓房子住得习不习惯,关心百姓住得好不好、房子暖不暖。
“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
2016年8月,总书记来到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新村,走入农户新居察看住房面积、结构、建筑质量,询问施工进展。他和土族贫困户吕有金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乡亲们昔日居住的班彦村视频。出入不便、严重缺水,视频道尽了班彦村易地搬迁前“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困窘。
总书记在考察中指出,移民搬迁要充分征求农民群众意见,让他们参与新村规划。新村建设要同发展生产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结合起来。
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新村建设工地考察易地扶贫搬迁情况。
总书记对吕有金一家人说:“党和政府就是要特别关心你们这样的困难群众,通过移民搬迁让你们过上好日子。”
棚户区改造事关千千万万群众安居乐业。
总书记曾言,“我们的城市不能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脏乱差的棚户区”。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这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因兴建国家“一五”重点工程武钢而建区,拥有华中地区最大的老工业区棚户区。
此次考察,总书记了解到一个喜人变化:青山区4万多群众的居住条件已得到显著改善。他叮嘱说:“目前全国棚户区改造任务还很艰巨。只要是有利于老百姓的事,我们就要努力去办,而且要千方百计办好。”
居民胡秋生一家原来住在武汉青山区十几平方米的棚户房里。随着青山区启动棚户区改造,胡秋生住进了青宜居小区74平方米的住房(2013年9月10日摄)。
在总书记直接关心和推动下,全国各地的棚改工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城镇化进程中,如何让生活在老城区的居民住得更舒适、生活更美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走进北京的胡同。胡同里的许多院落曾经都是大杂院。“又杂又乱的胡同,光开墙打洞的小卖部、餐馆、冷饮店就有七八家。”
2014年2月,总书记来到雨儿胡同29号、30号院,看望老街坊,听取大家对老城区改造的想法。他殷殷叮嘱:“老城区改造要回应不同愿望和要求,工作量很大,有关部门要把工作做深做细。”
5年后,总书记再次走进北京的胡同,来到前门东区,沿草厂四条胡同步行察看街巷风貌。静谧舒适的院落格局、古色古香的影壁墙、青砖灰瓦的装饰风格……首都核心区宁静的胡同里,人们生活更方便、更现代化。
2019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前门东区草厂四条胡同给大家拜年,并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春祝福。
总书记说:“我一直在想,咱们老北京的胡同怎么办?保留原样呢,生活不方便。改造呢,又很复杂。现在看来,北京还是摸出了一些路子,将来胡同都能改造成这个样子,那确实是好,但要看这里的老街坊们满意不满意。”
…………
从乡村贫困户院落,到城中棚户区,再到北京大杂院……让老百姓有一方屋檐安居乐业,有一片“乡愁”立根立本,总书记且行且思,不断为实现全体人民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而努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