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人民政协新实践)
时间:2023-08-17 来源:新闻网 人浏览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如何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如何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几位全国政协委员结合工作实际谈了体会和建议。
——编 者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高吉喜委员: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加大重要生态空间保护力度。重要生态空间是我国植被覆盖度最高、生态功能最好、自然资产价值最大的区域,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的基石。当前,最为迫切的是要加大生态保护红线、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提出保护的具体工程措施和保护机制,避免这些重要空间遭到破坏。同时,加快划定生态廊道,构建以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为基本架构、点线面相结合的整体生态保护格局。
科学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上中下游开展协同生态修复治理;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方针,以“近自然修复”理念规划设计生态修复;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尊重生态系统地带性规律和自身特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分区施策,避免“修复性破坏”情况的发生。加强人工林生态系统的近自然修复和质量提升,推动生态系统修复从单纯面积提升向面积和质量双提升转变。
健全生态保护修复监督体制机制。强化生态环境部门的统一政策规划标准制定、统一监测评估、统一监督执法、统一督察问责,全面履行生态保护修复监管职责。健全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管机制,完善生态保护修复监管的政策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体系,提高生态保护修复成效。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林金星委员:
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是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的基础支撑和有力保障。提两条建议:
加大对林草科学基础研究的投入。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是应用研究及高技术研究的奠基石。为科学实施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需建设一批战略定位高端、组织运行开放、创新资源集聚的科技创新平台,打造林草科技国家战略力量。在生态和生物质能源等领域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给予特别支持。加强林草基础研究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力度,培养造就高水平的林草科技研究队伍,为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储备力量。
加强对生态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视。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应积极倡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建议围绕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做好科普资源开发、基地创建等工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普体系。以优质丰富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浅出地阐释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等举措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胡松琴委员:
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是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强化科技创新赋能。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将科技创新作为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抓手。建议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有序发展风电、水电、核电等非化石能源,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化;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研发推广应用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从源头上减少资源使用和污染排放。
上一篇:闻汛而动 分秒必争——党政军和社会各界组织北京防汛抗洪救灾速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