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时间:2023-12-05 来源:新闻网 人浏览 -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耕地保护问题。”
“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护和改良的重要方面”,“我国盐碱地多,部分地区耕地盐碱化趋势加剧,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意义重大”。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2023年7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切实加强耕地保护 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一文是总书记在会上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讲话的主要部分。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从“深刻认识加强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耕地保护的总体思路和关键举措”、“要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三个方面,对“加强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问题”作出深刻阐释和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强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提供了科学指引,对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意义。
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
2023年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在谈及耕地保护问题时,总书记谆谆告诫:“耕地红线是终身追究的,退休了也得追究。这都是‘国之大者’。”
18亿亩耕地是红线,是战略底线,是关系国家命脉的安全线。“洪范八政,食为政首。”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立足国内基本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是由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也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大政方针。我国耕地家底并不丰厚,人多地少是基本国情,人均耕地只有1.4亩左右,占世界9%的耕地要养活世界近20%的人口。同时,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中低产田占到七成,水利灌溉设施缺乏的旱地占到一半。本世纪初,我国从粮食安全出发,综合考虑人口增长率、粮食自给率、复种指数、粮食单产以及未来耕地占用、新增耕地潜力等多种因素,根据“耕地应保多少,必保多少”的思路提出了18亿亩耕地红线。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耕地保有量保持18亿亩,并作为约束性指标。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积极实施耕地改造,通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全方位提升耕地质量与粮食产量,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图为工作人员驾驶农业机械在拉萨市林周县曲果强村的高标准农田里收获小麦(2023年10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汝锋/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加强耕地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反复强调耕地保护和利用,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全国两会等重要会议和场合,在各地考察调研时,在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中,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事关加强耕地保护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害是种子和耕地;农民可以非农化,但耕地不能非农化,如果耕地都非农化了,我们赖以吃饭的家底就没有了;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等等。
——“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耕地要像保护文物那样来做,甚至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来做;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千万不能突破,也不能变通突破;农田就是农田,只能用来发展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推进撂荒地利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等等。
——“耕地红线不仅是数量上的,而且是质量上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农田必须是良田,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分类改造盐碱地;坚持良田粮用大原则,良田好土要优先保粮食,果树苗木尽量上山上坡,蔬菜园艺更多靠设施农业和工厂化种植;等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