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犯分级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救赎”:正
时间:2020-03-10 来源:新闻网 人浏览 -
央视网消息:近年来,针对未成年人特点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从而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话题。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根源在哪里?如何对涉罪未成年人实施干预或矫治?2020年1月13日晚播出的《成长启示录》做出了分析和探讨。
视频加载中...
16岁男孩闹市抢劫 1小时作案6起
2019年8月,湖北黄石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市的闹市抢劫案:一名男子头上扎着白毛巾,身穿工作服,手持菜刀出没闹市多家店铺,在一个小时内连续作案六起,先后抢走了1100元左右的现金。
经过警方全力侦破,最终抓获了犯罪嫌疑人——年仅16岁的男孩宋磊(化名)。宋磊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他坦承自己在玩一种通过手机进行的赌博游戏。因沉迷网络赌博而向同学借钱,共计欠下1000多元的债务无力偿还,最终产生了通过抢劫来凑钱的邪念。沉迷赌博、欠下债务、谋划抢劫,在这一系列的行为过程中,只要父母对宋磊稍加关注,或许就不会酿成悲剧。
为赚钱轻信“老乡”17岁少年误入跨国人体藏毒贩毒团伙
2019年2月,南京铁路警方成功破获了一起特大跨国人体藏毒贩毒团伙案,并成功抓获了运输贩卖毒品的犯罪嫌疑人8名。令人惊讶的是,这其中年龄最小的嫌疑人小冯,年仅17岁。
在贩毒团伙内部,小冯被戏称为“骆驼”,也就是通过体内藏毒运输毒品的马仔。据小冯交代,此前他在网上浏览时,无意中遇到一个自称“老乡”的人,那个人说,可以介绍一个境外打工的机会,收入非常高。涉世未深的小冯信以为真,于是在这名老乡的安排下辗转前往缅甸,在境外的某酒店内接受了特殊培训,而特殊培训的主要内容是练习吞咽苹果条。
小冯此刻才知道自己进入了一个陷阱:对方让他做的是通过人体运毒的特殊“工作”。由于胃液的酸性腐蚀,体内藏毒风险极大,随时都有可能因为毒品包装破损而丧命。但对方将小冯拘禁在酒店并表示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路是打电话给家里,让家人汇巨额赎金;另外一条路是同意参加运毒。身在境外,无依无靠又身无分文,又惊又怕的小冯无法回头,最终走上了歧途。
建立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教育矫治机制 明确未成年人偏常行为等级
根据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2018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7月31日,我国未成年人网民数量到达1.69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7%。30.3%的未成年人曾在上网过程中接触到暴力、赌博、吸毒、色情等违法不良信息。而网络不良信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在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中专门增设了“网络保护”一章,这是草案的一大亮点。立法回应网络世界中未成年人保护的问题,如何让出生于互联网时代的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成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讨论本法修订草案时的关注重点。
强化家庭监护责任,充实学校管理职责,推动社会广泛参与,及时有效制止矫治偏差行为,实现这些既需要法律明确责任,也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才能最大限度地防止未成年人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为此,江西法院积极延伸审判效果,通过加强与公、检、监、法律援助机构等相关部门的联系,不断完善少年司法配套体系框架,同时,在集中管辖中,采取联络员机制,最大限度保护未成人的合法权益。在北京,建立检察机关与专门学校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教育矫治机制,这在全国尚属首例。在全国层面,这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中,拟实施分级预防,细化教育矫治措施,明确将未成年人的偏常行为分为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等由轻及重的三个等级,并分别规定了相应的干预或矫治措施。
预防和矫正未成年人犯罪,未来还需要持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