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兵败四平元气大伤,希望休整,毛泽东为何
时间:2021-01-04 来源:新闻网 人浏览 -
正如太史公司马迁所说“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而这一句话,正是对军事天才毛泽东的完美诠释。
抗战结束后,国共双方均将目光投向了冰天雪地的东北。毛泽东和蒋介石一致认为,要想取得未来国共内战的胜利,东北必须攻占。
正所谓“金边银角草肚皮”,历史上能够夺取的天下的政权,往往都是因为率先夺取了富庶的边陲之地,进而临一面而制群敌。秦、汉、唐控扼关中而一统天下,光武帝刘秀占河北而复兴汉室,其后蒙元起于朔方,满清起于东北,均能以异族而入主中原。
到了近代,国民政府也是如此。国民党以富庶的两广为根据,仅用数年时间便从南方一直杀到东北,完成国家形式上的统一。
而到了抗战之后,中国的地理态势却出现逆转——东北成了必争之地。首先,东北资源丰富、人口众多。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据东北,并在此地建立了大量工矿企业;其次,东北背靠苏联和朝鲜,共产党一旦领有东北,就会得到了一个安全的大后方。这是蒋介石绝不愿看到的。
然而蒋介石毕竟是当时整个国家的领导,抗战之后,全国还有很多地方等着他去接收,兵力捉襟见肘。而我党当时还是地方政权,因此可以放下包袱,让精锐全军北上。
在短时间内,我党便抽调华东、华北十万大军分别从陆路以及海路向东北进军。而解放东北的重任,最终还是落到了刚从苏联回来的林彪身上。毕竟无论是长征和延安时期,毛泽东对林彪都非常器重。林彪坐镇东北,统领百万大军,绝非偶然。
出于共同的意识形态,当时占领东北的苏军虽然不会明面上支持我军在东北的发展,但是仍会在暗地里开绿灯。因此我军在东北发展很快,在南满和北满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和根据地。
面对这样的局势,蒋介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蒋介石在美军的帮助下,开始借助美国运输机以及海军舰船,将3个精锐军的兵力逐渐投放在东北。其总司令,正是在缅北立下大功的杜聿明。
去往东北的,都是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精锐中的精锐。他们分别是中央军新1军、新6军、52军和71军,此外还有地方派系的60军、93军。前者全美式装备、美式训练,火力强大、训练有素。后两者虽然是杂牌军,但是战斗力不弱,在抗战中久经考验。
很显然,蒋介石想利用这些强大的部队,一举定乾坤,将我军赶出东北。
苏军撤退后,林彪抓住机会,很快便占领东北重镇四平和长春。听说我军攻占四平,坐镇锦州的熊式辉坐卧不安,于是他立即催促躺在病床上养病的杜聿明立即带领手下人马,向四平方向进发。第一次四平保卫战,就这样打响了。而这将是我军第一场大规模的城市防御战。
1946年4月7日,四平外围战役打响,国民党新1军一马当先,向四平发动猛攻。而林彪预料到国军会将主要精力放在四平上,因此抽调长春部队南下支援。几天内,我军主力云集于四平,总数达到8万多人。
四平为何会博取国共双方如此关注?这是因为四平虽然是一座新兴的小城,却是中长铁路和辽源至通化两条铁路的交汇点,成为沟通南满和北满的枢纽地代,也是东北粮油的集散地。
从地形条件看,四平所处的位置一马平川,基本无险可守,因此只能选择城市巷战。根据地形条件,林彪采取机动防御战术——少数部队防守要道,主力部队则随时机动,根据需要投入战斗。
虽然我军到处挖战壕、修地堡、布置火力点。但是由于经验的欠缺,四平保卫战却打得并不是很理想。
在火力配备上,我军最大缺点就是不懂组织交叉火力网,只懂得向前设计。在防御时,只顾眼前的敌人,却不顾两侧友邻部队。敌人蜂拥而来时,火力配备没有层次和纵深。在敌人接近时,指战员不懂进行统一射击,而是各自为战,要么开火早了,子弹很快打光了;要么过晚,敌人已经冲到了面前。
而负责主攻的新一军,则训练有素的多,他们善于步炮协同,战斗开始时,一定用美制重炮狂轰我军阵地。等炮火一打完,前方步兵已经冲到我方前沿100米的阵地上。步兵冲锋时,有机枪在侧面掩护,让我军无法反冲锋,发挥白刃战的优势。
有了新一军这个“老师”,我军可谓缴足了学费。随着我军在本溪的失利,杜聿明终于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他派遣另倆支生力军——廖耀湘的新6军、陈明仁的71军包抄四平的两翼,逐渐将我军有限的兵力拉伸在第一线阵地。
到了5月16日,四平的外围阵地基本沦陷,四平已经不能死守下去了。从晚间8点30分开始,各支部队开始有序地撤离阵地。林彪在给毛泽东的电报中写道:
“中央、东北局:敌本日以飞机大炮坦克掩护步兵猛攻,城东北主要阵地失守,无法挽回,守城部队处于被敌人切断的的威胁下,现正进行退出战斗。”
得到电报后,毛泽东难掩失望,毕竟国共还在谈判,四平的得失与否,是谈判重要的筹码。按照毛泽东的预想,是想将四平变为马德里、斯大林格勒。但是随着四平的失守,谈判局势会朝着与我不利的方向发展。
在四平战役中,我军遭遇了相当的损失,伤亡总计8000多人,部队元气损伤极大,都是久经考验的精兵和战斗骨干,这是难以挽回的损失。对此军史学家得出结论:
“城市防御战不是消灭敌人最有效的方法,四平保卫战是由于对时局估计的错误而形成的,以为守住了四平就能获得和平。这种作战按当时是不甚适宜的。”
林彪兵败四平,损失惨重,已经足够倒霉了。而自幼跟随他作战的民主联军作战科长王继芳的叛变,更让我军形势雪上加霜。熟悉我军内情的王继芳,叛逃时携带了我军大量机密文件。
一开始,杜聿明在是否追击我军方面游移不定,唯恐中了埋伏。然而王继芳所携带的情报表明,林彪的部队在四平之战后,许多部队减员半数以上并失去了战斗力。
因此杜聿明立即改变了以往的谨慎做法,而是命令新六军等机械化部队为先导,大胆分兵冒进,紧追不舍。在以往,国军面对我军,从来不敢分兵冒进、迂回穿插。而这一次,杜聿明对于消灭林彪,至少有了12分把握。
可以说,这段时期是我军在东北最艰难的时期,也是常胜将军林彪此生中最窘迫的一段时间。然而就在这危急时刻,蒋介石的到访沈阳,却意外将我军从危险的边缘拉回了一点。
蒋介石到东北,所有国军高级将领都要拜见,军事行动自然暂停。而我军趁此机会进行反攻,解放了鞍山和海城,并争取到海城60军184师的起义。蒋介石的到访和瞎指挥,打乱了杜聿明的部署。
然而即便如此,当时的军事形势依然严峻。林彪已经做好了哈尔滨失守,整个北满沦陷的准备。甚至林彪还打算和国民党打运动战,到辽南山区去打游击。
因此,林彪给毛泽东发出电报,希望以空间换时间让驻东北的我军赢得喘息和休养生息的时间。他明确要求毛泽东:
“彼集中力量攻打东北,我则应在华北、华中发动大攻势,迫其停战……由于东北根据地尚未真正建立,干部思想混乱、部队不充实和缺乏训练,我方的确以目前能争取到和平为利,以便制造更有利的条件对付国民党以后翻脸。故我们固然要基本上准备作战,但同时应力争和平,准备暂时的一定限度的让步……”
在笔者看来,林彪的建议并非没有道理。从军事的角度看,我军主力损失惨重,粮秣不济、士气低落,确实需要休整一下。林彪建议让步,也绝不是怯懦,不过是缓兵之计。
面对林彪的请求,毛泽东显露了他雄才大略、高瞻远瞩的一面。在回电中,他口气强硬地回绝了林彪的请求。毛泽东认为,国民党一切布置都是为了打。谈判破裂,全国必然大打,东北岂能独善其身?
因此,毛泽东坚定地认为,即使在四平损兵折将,但是依然要靠着这股部队与国民党精锐死磕。
据胡乔木后来回忆,毛泽东做出这个决定时,是经过长时间痛苦思考的结果。其思索的痛苦程度,甚至不亚于1950年派遣志愿军入朝作战。
毛泽东为什么会在林彪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下达如此“不近人情”的命令呢?
首先,林彪考虑问题,往往是以一个将领,一个地方大员的角度看待问题。而毛泽东是政治家,首先考虑的是全局,是政治。
此时国共谈判还在进行,四平战役后,蒋介石在谈判中得寸进尺,要求中共退出察哈尔、热河、山东烟台、威海,东北的哈尔滨、安东、通化等城市。这些苛刻的条件,已经被毛泽东全盘拒绝。如果林彪在东北方面退让一步,只会让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决心更为猖狂。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军事首先要服从政治。即使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另一方面,从军事的角度看,我军并非没有胜算。四平战役虽然失利,但国民党也付出了一万多人的伤亡。当时国民党占据了许多东北重要城市,却分散了兵力,机动兵力肯定会捉襟见肘。
最后,东北是天下之重心。如果丢了,放任国民党精锐入关,对全国解放形势会有毁灭性影响。
因此,敌军在人数上,未必就占多少优势。只要在北满发挥我军运动战的优势,一定能遏制住敌人北进的势头。
得到毛泽东的指令后,林彪打消了退守的念头。虽然他和毛泽东有些分歧,但不得不说,只要是执行命令,林彪永远都是不含糊的。
首先,为了配合林彪的反击,山东军区发动大规模攻势,歼灭3万多国民党军。蒋介石慌了手脚,将本将派往东北的两军派去了山东。
而杜聿明呢?他的战线越铺越大,但是兵力却得不到补充,很难像四平那样集中优势兵力决战。林彪在编练军队、清剿土匪的同时,发动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战役。
在北满,林彪坚决抵御敌军的冒进;在南满,我军则深入敌后、主动出击,在敌人后方“大闹天宫”。
在北满,林彪发明了“硬拼战”,即不以十足把握攻击敌人冒进兵力,而是只有六七成把握就下决心打,狠狠地打。打的结果就是可能成为歼灭战,亦可能双方都损失惨重。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就需要有这种硬拼精神,拼掉敌人几颗棋子,让杜聿明投鼠忌器。
在四保临江的战斗中,我军多次用这种“硬拼战”,击溃、全歼敌人冒进兵力。经过多次失败,沉不住气的杜聿明亲自出马,攻打临江。但却始终奈何不了我军。茫茫的林海雪原,到处都是我军神出鬼没的身影,让国民党军闻风丧胆。
而在1947年3月8日,杜聿明从德惠返回长春时,与我由东向西挺进的部队相遇,差点就做了俘虏。回到长春后,惊魂未定的杜聿明发现长春城守军少得可怜,大部分兵力都派到松花江以北寻找共军主力去了。只要共军发动进攻,长春必然被攻破。
想到这里,吓出一身冷汗的杜聿明再没有之前的猖狂,只好接受事实,排兵布阵都要谨慎很多。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历时3个月,共歼灭公民党五个师,保卫了南满根据地、巩固了北满根据地,用“南拉北扯”改变了国民党“北守南攻”的战略。国民党机动力量,在我军打击下严重削弱,失去了主动进攻的能力,不得不停止扩张势头,龟缩于大城市之中。
如果林彪当时选择退让,恐怕很难让东北革命形势转危为安。在2年时间里,我军在北满开展土改和剿匪运动,建立了稳固的后方。而关内派往东北的2万名干部也不辱使命,很快便拉起一支百万人的大军,无论是质还是量,都远超国民党军。最终在辽沈战役中,47万蒋军灰飞烟灭。随后,第四野战军在猎猎红旗的指引下,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解放大半个中国,将战旗从冰天雪地的东北,一直插到了海南岛。
而这,我们也必须感谢毛泽东在四平战役后英明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