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中的遗憾!虽有神枪手张桃芳,但缺陷
时间:2021-01-08 来源:新闻网 人浏览 -
张桃芳,这是一个曾令亿万国人感到鼓舞和自豪的名字,他是共和国军队历史上战场杀敌战绩最高的狙击手,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创造了在32天内以436发子弹毙敌214人的会辉煌战绩,被誉为"志愿军神枪手"、"冷枪英雄"、"上甘岭狙神"等称号。
尤为值得人们津津乐道的两点是,生于1931年的张桃芳在战场上大放异彩之时,才仅仅只有20岁出头。同时,身为一名枪法传神的优秀狙击手,张桃芳从不使用任何光学瞄准器材,他的骄人战绩依赖传统的"三点一线"瞄准方法,即全部为"机瞄毙敌",不可谓不传奇。在世界狙击史上,如此独特的狙击手恐怕都是屈指可数的。
说到狙击手,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一个人,一杆狙击步枪,有着良好的伪装,心理素质过硬,堪称无情的杀敌高手"。这种想法固然没有错,但局限性很大。从某种角度来说,狙击手的任务不仅仅是狙杀敌方有生力量,或者是击毁敌方器材,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潜伏侦察与监视。不过,出于真正的国产枪械用光学瞄准器材问世时间很晚,因而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志愿军狙击手普遍都只能承担杀敌任务。
事实上,中国军队接触光学瞄准镜的时间并不算太晚,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就带着装有瞄准镜的枪械上了战场,包括步枪、部分轻重机枪和车载机枪上,都安装了放大倍率不等的多款瞄准镜,如93式、96式和97式瞄准镜等。以日军大量装备的97式狙击步枪来说,其安装有一具10度角视野,2.5倍放大倍率的瞄准镜。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2.5倍放大倍率的瞄准镜根本算不上正规狙击步枪的配置,连精确射手步枪的瞄准镜倍率都比这大得多。2.5倍放大倍率的瞄准镜,更多地出现在民用狩猎或竞技领域,如奥运赛场上的运动气步枪比赛等。不过在抗日战场和太平洋岛屿战上,这些倍率不大的瞄准镜还是让日军捡得不少"便宜",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战果"。
对于我们来说,虽在战场上通过缴获等手段获得了部分日式狙击器材,但苦于国内工业生产能力低下,尤其是精密光学器材生产工艺"近乎为零"的底子,导致中国军队长期未能用上国产光学瞄准镜,更久久未能研发出一流的专用狙击步枪。从这个角度来说,与其说"冷枪英雄"张桃芳是一名"机瞄大师",倒不如说是现实条件所迫,即"被逼出来的机械瞄准具神枪手"。
不仅是精密光学器材方面的落后,当时的中国军队几乎在狙击作战领域的所有装备上,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军队有着肉眼可见的差距。其中极为明显的一点就是,美军狙击手通常都会随身携带一块带有伪装色的毡布,在采取卧姿狙击时,将这块几乎与身高一样长的毡布铺在身下。
早年间,由于正规狙击作战经验的缺失,以及对外军信息了解渠道的匮乏,国内的一些宣传机构始终搞不清楚为何美军狙击手要随身携带毡布,以至于出现了"美军少爷兵要在身下铺毯子才能打仗"的说法,将其视作是一种"娇生惯养"。但事实上,这是美军在战场上用血换来的宝贵经验。
铺在身下的毡布不仅仅会让狙击手获得相对舒适的条件,利于更长久的潜伏,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其能防止开枪时枪口引起的地面尘土飞扬,是狙击手自我隐蔽的关键手段之一。
相比之下,当时的志愿军狙击手也有应对尘土的手段,那就是在狙击阵地前方洒水,如此也可保证开枪时不至于引起尘土。然而,这毕竟是一种极为原始且不健全的手段,是专用装备匮乏条件下的一种"凑合"。最明显的一个缺陷就是,水是会蒸发的,时间一长就失去了效果。
我们知道,狙击作战需要狙击手长时间的隐匿潜伏,为了发现并射击一个目标,往往要等上好几个小时,而人能随身携带的水是有限的,其中一部分还需要饮用,能够用于淋湿地面的水就更有限了。在漫长的等待中,精神高度紧张的狙击手很难想起让阵地前方保持湿润,水在不知不觉间就干了。因此,尽管战场上的部分志愿军狙击手抓住了稍纵即逝的射击机会,果断击毙了敌人,但我们也确实遭受了相当程度的反狙击作战损失,这一点是不得不承认的。
所以说,光学瞄准镜只是器材落后的一个方面,在其他专用狙击装备领域,我们都存在着极大的缺失,毡布、伪装吉利服、特制的高精度子弹和精密的狙击步枪等等,无一不是如此。也正是因为这样,志愿军狙击手的阵地选择条件不得不更加苛刻,面临更大的风险,取得战果的难度也异常之大。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涌现出以张桃芳为代表的神枪手,实属不易。
更为可惜的一点是,这些缺憾和与之相关的战场经验教训,并未能让中国军队很快拥有国产专用狙击器材。直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的几十年间,解放军仍未有特定的"狙击手"职能分类,也没有成系统的狙击战术训练,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的边境自卫反击战时,才重新重视起相关内容。
如今,中国军队的装备与训练体系日益健全,也不再缺乏专用的狙击作战器材,终于有了专门的狙击手,这种进步值得我们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