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小伙:考入上海名校毅然入伍,服役总装备
时间:2021-05-25 来源:新闻网 人浏览 -
“选择了部队,就是将青春献给了部队和国家。”初次入伍,是难以按捺的军人情怀,再次入伍,是心底那抹军装绿的牵绊。上海外国语大学校友汪新宇两次入伍,用青春为祖国保驾护航,在军旅中实现自我成长与成就。
初次入伍,仰望星辰汪新宇,河南信阳人,2009年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政治专业。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应征入伍,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驻陕某基地,退伍后回校复学。毕业后再次入伍,加入海警部队,现为武警海警总队上海支队现役警官,武警中尉警衔。
“大一刚入学那会,我就有了入伍当兵的想法。”2009级的开学典礼上,上外武装部的征兵政策宣讲点燃了台下汪新宇的报国之心,他当即就萌生了当兵的想法。但这个想法对于刚入学的他而言,实属“大胆”,因此汪新宇只能将这个想法埋在心底,专攻学业。2年后,步入大三的汪新宇面临着毕业的压力,大学稳定的生活与不确定的未来让汪新宇产生了迷茫。这时,入伍的想法再一次从心底浮了起来。他决定换个环境,借部队生活好好磨练一下自己,给自己一个审视自我的机会,而这一想法也得到了家里人的大力支持。
2011年12月,汪新宇进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军队改革后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驻陕某基地,部队的中心任务是航天测控。有激情和欢笑的同时,部队的日子不免艰苦、枯燥,和自由灵活的大学生活不一样,部队有着严格的纪律,讲究整齐划一和令行禁止,节奏更快更紧张。
第一次入伍新兵连合影留念,后排右二为汪新宇
入伍后三个月的新兵训练,让汪新宇这样的地方青年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战士。新训结束后,新兵们就被分到了全国各个单位,朝夕相处了3个月的战友各奔东西,让汪新宇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什么叫“革命军人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入伍第二年,汪新宇当时的班长是个雷厉风行的二期士官。一次,为了采购领导要求的几样小物件,班长在外面奔波了一上午。面对汪新宇的疑惑,班长答道:虽然是小物件,但必须符合领导的要求,上级交代的任务,就要不打任何折扣地完成,没有任何理由。班长这样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被汪新宇牢牢记下,“保证完成任务”这些简单而又深刻的话语在他心里也有了更为沉甸甸的重量。
这些一桩桩或大或小的事情,对汪新宇后来的人格塑造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汪新宇自己也感叹道:“我有时候也不知道,如果不在部队,现在的生活会是怎么样。”
再次入伍,驻守浪涛2013年12月,汪新宇服役两年后,再次回到学校继续完成学业。恰巧2014年9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成立。2015年6月,汪新宇成了上外国关学院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当时,汪新宇以为自己的军旅生涯就要这样画上句号了,却没想到自己竟又步入了军营。
辅导员蒋灏老师和汪新宇毕业合照留影
大四时,本打算报考公务员的汪新宇,终归没能放下心底的那份橄榄绿情结,参加了当年海警部队的考核。谈及这次考核,汪新宇说,“在上外国际政治专业的学习经历,加上之前的入伍经历,这使我对于部队生活有更多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也许是上外专业知识的熏陶,也许是两年军营生活的锻炼,汪新宇顺利通过一系列的考核,踏上了二次从戎的道路。
这一次,汪新宇加入了一支全新的队伍——中国海警(China Coast Guard)。入伍后,新兵训练和专业培训在塑造他军政素质的同时,更坚定了他保家卫国的使命意识。有了之前当兵的经历,汪新宇适应起来并不困难,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自满,仍然以新兵的姿态看待自己,汪新宇说:这是新的起点,必须对自己有新要求。
2016年11月,汪新宇在崇明岛参加“拯救国宝中华鲟”中华鲟放养活动。
如果说之前当兵是为国尽义务,那么这次的入警则是汪新宇在权衡个人职业发展和国家利益后,做出的主动选择。“格高志远”是汪新宇的人生格言,他说参军入伍、投身国防事业是对这个信念的有力践行。每当他乘坐海警船在墨蓝的大海上执勤时,涌起的海浪将他这一信念拍打得更加清晰,更加坚韧。
本文内容来自:上外国关、上海外国语大学官微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