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导 | “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时间:2023-10-08 来源:新闻网 人浏览 -
原标题:“这些年,总书记亲身示范的爱国‘公开课’”之三
教导 | “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清晨,天安门广场,五星红旗伴随太阳冉冉升起。
旗杆下,每日观看升旗的人群中,总会有许多目光炙热而坚定的青年人。
2021年7月1日,就在这里,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千名共青团员、少先队员和全国广大青年一起,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爱国“公开课”。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话语,穿透历史的沧桑,回荡在天安门广场,也回荡在祖国大地上。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誓言铮铮,赤子丹心。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鞠鹏 摄
一个国家的进步,镌刻着青年的足迹;一个民族的未来,寄望于青春的力量。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考察、座谈、回信等多种方式,为全国广大青年们上了很多生动难忘的爱国“公开课”。
培养爱国之情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
从小聆听母亲讲述岳母刺字故事的习近平,默默将“精忠报国”作为一生追求的目标。
“爱国主义情感让我们热泪盈眶,爱国主义精神构筑起民族的脊梁。”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讲述、深刻揭示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意义。
“我们常讲,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里,爱国从来不是抽象的,它蕴含丰富,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内涵和要求。
2022年4月25日上午,在五四青年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先后走进思政课智慧教室、博物馆、图书馆,了解学校促进思政课教育改革创新、学校历史沿革、教学科研成果、加强文献古籍保护利用和促进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等情况,并主持召开师生代表座谈会。新华社记者燕雁 摄
“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生动讲述不同时代青年的爱国表现。
在苦难中成长,在奋斗中壮大。回望百年峥嵘岁月,才更深切理解爱国的重要意义。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走进学校,语重心长,谆谆教诲。
砥砺强国之志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
站在南开大学青年中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张伯苓老校长的“爱国三问”,“这既是历史之问,也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
“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面对北大师生,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爱国的正确方式。
面对“爱国三问”,习近平总书记用自己的行动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跨越半个世纪,从沟壑纵横的陕北高原一路走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始终望向人民,心中所思始终是“国之大者”。一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振聋发聩,在无数青年学子心中燃起爱国热情。
上一篇:微视频|花样年华 奋进中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