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强国建设扎实推进
时间:2023-12-24 来源:新闻网 人浏览 -
丰收粮颗粒归仓。黄淮海平原广袤田野上,越冬小麦盖上了“棉被”,正在积蓄生长的力量。
南海之滨,海南南繁育种基地,又迎来科研人员忙碌的身影,抢时间、拼速度,一个个新品种从这里走向全国。
春夏秋冬,茬茬接续,季季丰收,希望的田野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进。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开局之年,各地区各部门凝心聚力,加快推进农业强国建设,交出一份亮丽成绩单。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三农”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对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农业强,供给保障必须强。
习近平总书记对粮食安全念兹在兹,“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
事非经过不知难。开局之年,我国粮食生产牵动人心。夏收时节,遭遇黄淮罕见“烂场雨”;秋粮生产关键期,华北东北局地发生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
“最大程度减少农业损失”“抓紧修复灾毁农田和农业设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攻坚克难,扎实行动,一系列超常规举措落实落细,一个个工作组、一支支服务队驰援灾区,与广大农民一道全力以赴抗灾夺丰收,交出来之不易的丰收答卷。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增长1.3%,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丰收答卷印证不断增强的抗灾减灾能力。
“今年的产量是拼出来的。”吉林省舒兰市平安镇永平新家水稻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贺新家说,“应对罕见洪灾,镇里第一时间组织排水清淤,一手减损失,一手增产量,稳住了水稻订单。”
一家一户的账本背后,是日益完备的防灾减灾体系。农业农村、应急管理、气象等多部门密集会商,分区域、分灾种制定预案;中央财政及时下达救灾资金;农业农村部派出一批批工作组、科技小分队分赴受灾一线;中国人民银行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
抢收抢晒,机械装备顶得上。应对“烂场雨”,河南3万台履带式收割机争分夺秒,4660台烘干机昼夜运转,13天抢出了颗粒归仓。抢排积水,河北、吉林、黑龙江等地2310支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奔赴一线。
抗旱保灌,水利设施跟得上。今年春灌、夏灌、秋灌,全国农田累计灌溉供水3000多亿立方米,为粮食丰收提供了坚实水保障。
从中央到地方,一项项有力举措汇成抗灾减灾合力,扎牢粮食丰收的篱笆。
丰收答卷来自稳定增加的种粮面积。
“盐碱地变成大粮仓。”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河口街道民生村种粮大户张宝军说,通过“改地+改种+改机”,今年种的1200亩地,每亩多打了上百斤玉米。
播种面积是粮食产量的牢靠“底盘”。今年秋粮播种面积达13.1亿亩,连续4年增加。这背后是不断压实的粮食安全责任。各地区各部门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住“播种面积”这个变量。
政策真金白银,给农民吃上“定心丸”。今年,中央财政下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资金100亿元,在秋粮生产关键时期,安排玉米大豆“一喷多促”一次性补助资金24亿元,全方位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盘活存量,浙江省大力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整治优化,让更多良田“种好粮”。挖掘增量,安徽省试点“小田变大田”改革,普遍增加3%至10%的耕种面积。提升质量,全国改造提升3500万亩高标准农田,东北4省区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超过9000万亩,黑土地力稳步回升。
“耕地质量总体进入持续改善、稳中有升的阶段。”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司长郭永田说。
丰收答卷来自不断夯实的产能根基。
“今年每亩玉米增加6400多株,亩产比去年增加200多斤,扣除成本,每亩增收135元。”盘点收入账,河南省淇县惠丰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纪明立说,“增产增收背后,靠的是新技术、新机械。”
上一篇: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