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实现湿地全面保护、永续利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时间:2023-12-25 来源:新闻网 人浏览 -
黑龙江省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开展巡护监测。
黑龙江省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供图
黑龙江双鸭山市饶河县挠力河湿地景色。
韩加君摄(资料图片)
12月的黑龙江大庆市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阳光明媚,洁白的雪花铺满了整个湿地,营造出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成片的芦苇被风一吹便摇荡起来,几只飞鸟从中掠过,为这冰天雪地增添了一抹生机。
黑龙江的湿地面积达514.3万公顷,拥有全国最多的国际重要湿地。
湿地保护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在法律颁布两年之际,记者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组织的湿地保护法集中采访活动,走进黑龙江齐齐哈尔、大庆、哈尔滨等地,探访当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法律规定、推进湿地保护工作的实践和成效。
牢牢坚持“保护优先”原则
“为了加强湿地保护,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及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制定本法”“湿地保护应当坚持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的原则”……湿地保护法开宗明义,将“保护”置于首要位置。在黑龙江,相关执法力量不断加强,配套制度不断完善,“保护优先”原则贯穿湿地管护治理的始终。
齐齐哈尔,扎龙湿地,日光经过积雪的反射,让大片芦苇透出亮丽的金黄色。
“此前,在保护区范围内一直有村民生活,对湿地生态环境有不小的破坏和影响。”黑龙江省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郭玉航说,为了系统解决人为因素对湿地保护区的影响,数年前,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居民搬迁被提上日程。
承接了943名搬迁村民的齐齐哈尔市铁锋区扎龙镇哈拉乌苏村党总支书记王涛说,通过给村民兴建住房、为孩子建造小学等配套措施,最终实现了村民的顺利搬迁,扎龙湿地因此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不只是扎龙,黑龙江多地都积极采取措施,力求实现湿地生态环境的最大程度保护和修复。在大庆,一座被称为“生态桥”的龙凤湿地跨线桥拔地而起,将长期被分割的南北湿地连接起来;在佳木斯市汤原县,黑鱼泡省级自然保护区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退耕还湿等项目,近年来累计实施退耕还湿近2万亩……
在湿地保护中,科技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黑龙江省林草局大数据中心,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大屏幕上马上显示出通过红外相机监测系统捕捉的数百公里外的黑龙江三江国际重要湿地的影像资料。与此同时,屏幕上实时展示着三江湿地的基本情况、资源物种:“共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1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69种、植物991种……”
据介绍,黑龙江省林草局试点建设了湿地智能监测管理系统,通过在保护区范围内安装视频监测、红外相机监测、气象水质监测等设备对动植物资源进行监测和保护。
“向科技要保护力”的举措,正在黑龙江多处湿地铺开:黑龙江省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先后实施完成了3期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搭建起“天地空”一体化监管体系,建设网络可视一体化监管平台,将野外巡护执法、科研监测、宣传教育、视频监控、森林草原防火、资源管理等工作内容全部纳入;大庆市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也加大技防措施,包括安装双光谱热成像摄像头,实现对湿地的24小时无死角、全覆盖监控……
为珍稀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
冬日的正午,寒风猎猎。
在位于大庆市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大庆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门前,一次鸟类放飞活动引人注目。
工作人员提起铁笼,打开笼门,一只红隼怯怯地探出头。它四下张望了几下,便立刻扑腾起翅膀,借着风势飞向远处。
“这只红隼不久前因受外伤跌落到龙凤湿地,被当地群众发现后送到大庆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龙凤湿地自然保护中心巡防队中队长王利舞说,在救护中心工作人员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学动物医院的共同救治下,红隼很快恢复了健康,达到放归野外标准。
“近年来,我们平均每年要救助鸟类150余只,其中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东方白鹳、丹顶鹤等。”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学动物医院院长王峥说。
上一篇: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看2024年“三农”工作战略部署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