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基层司法新风——总书记挂念的百姓身边改革事之司法改革篇
时间:2023-12-25 来源:新闻网 人浏览 -
新华社北京12月21日电 题:感受基层司法新风——总书记挂念的百姓身边改革事之司法改革篇
新华社记者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司法是法治体系的重要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司法机关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不懈努力。
以“司法为民”为根本宗旨,司法改革靠“智慧创新”提效能、用“能动履职”践行使命……新华社记者近日在各地采访调研,从一个个群众身边的改革故事里,感受基层司法的扑面新风。
故事一:执行“一件事”
【总书记要求】要遵循司法规律,把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和现代科技应用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改革故事】
“投进去的都是我的养老钱,我只能求助法院了……”
一早9点,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涉众案件处置专班的办公室就接到了家住陕西的李先生的求助电话。
2017年前后,某小有名气的集团企业推出一款理财产品,短短几年便募集高达300多亿元的资金。此后公司经营不善,平台经营者也因涉嫌集资诈骗而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不少无法兑付的投资者陆续开始报案。
而李先生,只是截至目前已审核的3万多集资参与人里的一位。
“您别着急,也不用赶过来,用手机在微法院‘涉众案件管理平台’登记,后续随时在线关注办案进度。案款最终会发放到您名下的电子账户,在家门口的银行网点就可以领取……”接线人员耐心指导,并安抚好李先生的情绪。
“如果按照过去传统的工作方式,这样涉众人数多且分布各地、涉案金额高、取证复杂的案件,工作量和压力难以想象,当事人也会疲于奔波。”案件承办法官杨琦说。
依托智慧法院建设成果,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自2021年起推动执行“一件事”改革,让这类涉众案件的处置效率有了极大提升。
杨琦说,李先生所涉案件中仅银行账户就涉及600多个。以往需要两位执行员“登门临柜”办理,一周最多只能处理20个左右涉案账户,而现在通过打通数据,半天时间就能在线处理省内上百个账户。
改革启动以来,围绕查人找物、财产查控处置、案款发放等执行高频事项,浙江法院打通省市县三级自然资源、税务、综合执法等1000多家协作单位之间的数据壁垒,并有针对性地搭建“涉众案件管理平台”“司法拍卖辅助事务综合集成”等41个子场景,为群众提供更精准的司法服务。
“所谓执行‘一件事’改革就是借助数字化力量,根据实践需求打通数据壁垒,让涉及多部门的‘多件事’成为一个平台办理的‘一件事’,让百姓办事只用‘跑一次’。”杭州中院执行局局长毛煜焕说。
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法院集中发放执行案款。(梁芳 摄)
通过执行“一件事”改革,“涉众案件管理平台”实现一个月完成12.5万人线上登记,一天内为17万余人发放案款17亿余元;浙江司法拍卖用时同比减少40%,买受人平均办证时间由原来的20天缩短至2天,最短仅需一小时……
“司法改革创新的目的就是让胜诉权益早兑现、有保障,让公平正义可触可感。”杭州中院执行实施二处副处长方正中说。
【新闻深一度】作为司法改革和信息化时代的产物,智慧法院建设是司法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更是司法为民的生动诠释。
近年来,人民法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成支持全国四级法院“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的智慧法院信息系统。各地法院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将科技创新成果同司法工作深度融合,充分释放司法“数字红利”,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温暖的司法服务。
故事二:“失而复得”的堤坝
【总书记要求】由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有利于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完善行政诉讼制度,也有利于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改革故事】
驱车行驶在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六户镇武家大沟旁的乡道上,望着不时有飞鸟停落的堤坝,东营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盖秀云内心感慨万千。
这段堤坝对于守护河道行洪安全、保护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但由于有关部门长期疏于管理,堤坝一度损毁严重,部分坝段几近消失。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