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634名抗日战士为何“投降”伪军?粟裕:
时间:2021-03-03 来源:新闻网 人浏览 -
1943年4月16日凌晨,当老百姓正沉浸在梦乡中,江苏南通桃源乡(今南通市三星镇)里突然响起了爆豆一般的枪声。
天亮之后,惊魂未定的老百姓们议论纷纷——
“听说汤团长拉着队伍,投了二狗子啦!”
“没错!昨天晚上,就是他的部队闹哗变,听说还打死一个人呢!”
“汤团长不是抗日的么?怎么也成了伪军了?”
“唉,人心隔肚皮......”
与此同时,南通城里的汪伪特工总部南通区区长姜颂平眉花眼笑,简直比捡了个金元宝还高兴。
站在他面前的,就是新四军苏中第四军分区的通海自卫团团长汤景延,与他同来的,还有634名精悍的战士。
一下子“策反”了一个团,姜颂平似乎已经听到了下属恭贺自己立功的马屁声。
然而,5个多月后,当姜颂平再想起这一天时,恨不得狠狠抽自己两个嘴巴。
新四军战士
01奇谋进入20世纪40年代之后,新四军的日子愈发难过起来。
1940年11月,被游击战术打急眼的日本侵略军在东京召开了一次“御前会议”,专门提出,要在华北、华中、华南等地的占领区“彻底整顿治安”,并且还要“彻底开发并获取国防资源”。
说白了,就是要搞“大扫荡”、“大清乡”,不光要打,还要抢。
主子发话了,奴才自然要跟上。1941年3月,汪伪政府弄出了一个“清乡委员会”,由汪精卫自任委员长,声称要“由城而乡,遍及全区,将有碍和运之敌、匪、共铲除歼灭”。
于是,从1941年夏天开始,日伪军首先从苏南地区下手,在苏州、常熟、无锡等地,进行了长达一年的“清乡行动”。
汪精卫
根据史料记载,在苏南地区的清乡行动中,日伪军先后集结了17000人左右的兵力,而此时活动在这一地区的抗日正规军只有新四军第6师下属的6个连,加上地方武装,总兵力只有1000人左右。
17:1,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这次清乡行动的残酷可想而知。
在这一次清乡中,新四军和抗日地方政府被捕、牺牲的县团级干部就达到了9人,牺牲的战士和抗日群众更是不可胜数,1942年4月,日伪军仅在苏州一地,便一次杀害了新四军战士、抗日群众76人。
除了大肆进攻根据地之外,日伪军在经济掠夺上也是达到了“敲骨吸髓”的程度——
据记载,在清乡之前,1941年1至5月,汪伪政府在苏州、常熟、无锡、江阴等地区,收上来的田赋总额只有58万元左右,而从1941年9月到11月,仅仅在常熟一地,汪伪政府就搜刮了1400余万元。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原本富足的常熟地区硬生生成了“缺粮县”,物价随之一路狂涨,就连汪伪政府也不得不承认:“各地米价继续涨高,升斗小民,生计告绝。”
残破的江苏农村
尝到甜头的日伪军,从1943年4月开始,将清乡重点转向了长江北岸,而首先针对的,就是苏中抗日根据地第四分区所在的南通、海门、如皋、启东四县,也就是常说的“通海地区”。
这一地区毗邻长江,与苏州、上海隔江相望,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而由于航运条件便利,新四军的物资运输与供应,也很大程度依赖于这一地区。
通海地区示意图
因此,如何挫败日伪军的清乡行动,保住通海地区,就成了时任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考虑的首要问题。
正面硬刚,是粟裕首先放弃的想法——根据史料记载,这一时期,在通海地区活动的,是新四军第一师第三旅,兵力不过4000余人,而此次清乡的日伪军兵力达到了15000余人,武器装备也有绝对优势,如果蛮干硬来,新四军的损失必然惨重。
抗战时期的粟裕将军
正面没法打,那就得从侧面入手了。
然而,游击战虽然是新四军的看家手艺,但由于通海地区形状狭长、水网密布,部队快速运动难度很大,若是情报工作稍有失误,新四军就很有可能会陷入日伪军的重重包围之中。
因此,破局的关键,就集中到了“如何第一时间准确获取敌人动向”这个问题上。
要获取情报,最传统的办法,莫过于派“卧底”。
在战争的历史上,深入敌营的“卧底”比比皆是,绝大部分都是单枪匹马、孤军奋战,然而,在日伪军兵力绝对占优、根据地面积又极为狭小的情况下,要保证随时掌握日伪军的整体动向,除非情报人员身居高位,能够接触到敌人军事调动的核心机密,否则,仅靠一两个情报人员,很难起到决定性作用。
这时,一贯善用奇谋的粟裕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目瞪口呆的决断——人少不管用?那好,定个小目标,先给他们一个团!
02点将粟裕之所以想到这一计划,正是因为伪军的一次“策反”行动。
1943年2月,汪伪政府的一名姓陆的特务,潜入通海地区,专门前来游说通海自卫团团长汤景延,想让他投靠伪军。
汤景延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何伪军会对他如此重视呢?
汤景延
在通海地区的抗日武装中,汤景延是个颇为传奇的人物。
1904年,汤景延出生在江苏如皋陆庄的一个破落地主家庭里,从小就敢于仗义执言、打抱不平,在南通商业学校读书时,曾经因为公然反抗学校克扣学生伙食,被学校开除了。
离开南通商业学校之后,汤景延又考上了东亚体育专科学校,来到大上海念书。
民国时期的上海体育场
这时,正逢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在学校里,汤景延加入了国民党,同时又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对共产党的思想很是赞同。
毕业之后,汤景延回到老家,成了如皋县党部的一名干事,后来又当上了书记长,在当地也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
虽然汤景延成了国民党的干部,但他的性格却一点没变,平时常常纵论时局,对国民党内部的弊端大为不满。
在国民政府中,像汤景延这样的“刺头”肯定是不受欢迎的,于是,在大革命失败后不久,如皋县党部就以思想激进、有“亲共”言论为由,免了汤景延的职。
莫名其妙丢了饭碗,汤景延一怒之下,干脆宣布脱离国民党,回到老家的小学里,谋了份体育老师的差事,后来由于受到当地政府迫害,又转到海门县去谋生。
民国时期的体育课
全面抗战爆发后,汤景延毅然投身军伍,在海门县拉起了一支队伍,进行抗日斗争,后来接受国民党收编,成了国民党苏鲁皖边区游击指挥部的一名中校团副。
1941年,汤景延的上司李长江密谋投靠汪伪政府,得知消息后,汤景延立即行动,拉住了一批人马,回到了海门,成立了通海自卫团,继续与日军进行坚决地战斗。
几番折腾下来,汤景延终于认清了形势,经人介绍,汤景延与新四军取得了联系,并于1942年2月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自此,通海自卫团这支队伍,正式成为了共产党、新四军领导下的地方抗日武装,并在之后的战斗中日渐壮大,到了1943年初,通海自卫团已经发展到了6、700人,在地方武装中算是拔尖的队伍。
面对伪军的“策反”,汤景延一面假意敷衍,一面当即向苏中军区汇报了这一情况。
得到消息后,粟裕眼睛一亮:兵不厌诈,正好趁此机会,打入到敌人的心脏中去!
新四军臂章
粟裕之所以敢下这样的决心,是因为汤景延的部队的确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
从身份背景来看,汤景延虽然加入了共产党,但身份没有公开,同时,由于他曾经在国民党内部任职,在通海地区的伪政权里有不少熟人,容易开展工作;
从队伍构成来看,通海自卫团表面上虽然是地方武装,但这支队伍的主要干部都是经过考验的共产党员,在敌人内部战斗时,能够保证队伍的纯洁性。
因此,经过苏中军区党委批准后,粟裕专门派苏中军区政治部主任钟期光与汤景延秘密见面,对整个行动进行了周密的谋划,并向汤景延传达了粟裕的指示:“要向孙悟空一样,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里面去!”
钟期光将军
03打入果然,1943年3月,特务陆某又来到了汤景延的驻地,并带来了许多礼品,再次表达了汪伪政府的“招纳诚意”。
这时,汤景延摆出了一副奇货可居的面孔,要求面见陆某的上级,当面商讨接受“改编”的相关事宜。
见汤景延松了口,陆某乐得连声答应。3月底,在陆某的牵线下,汤景延在南通见到了南通区区长姜颂平。
在会面中,汤景延向姜颂平提出了两个条件:
1、通海自卫团的老部下是汤景延当团长的本钱,必须保持原有建制,一兵一卒也不能随便调动。
2、通海自卫团基本都是本地人,接受改编之后,还是要驻扎在本地,情况熟悉,便于发展。
在姜颂平看来,这是汤景延为求自保的正常要求,因此,他很痛快地打了包票:一旦通海自卫团“归顺”,便改编为“苏北清乡公署外勤警卫团”,驻地照旧,人员一个不动,都归汤景延指挥!
给日军效力的伪军
就在汤景延和姜颂平“勾勾搭搭”的同时,通海自卫团内部,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准备。
指挥人员进行了调整——擅长思想工作的政委顾复生、掌管秘密电台的副政委赵济民、作战经验丰富的副团长沈仲彝、熟悉地下工作的联络员梁皓群等一批干部,进入了团部指挥中枢。
队伍进行了整编——将不适合此次任务的人员做了精简,全团整编为3个营、6个连,并补充了30多名共产党员作为骨干,使全团的共产党员比例达到了十分之一。
曾任通海自卫团政委的顾复生
一切准备就绪,汤景延又安排了一场“大戏”,当做送给日伪军的“投名状”。
1943年4月16日凌晨,在行动之前,汤景延命人处决了一名清查出来的叛徒,队伍同时对天放枪,造成一副有人哗变的假象——也就是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这一消息,很快被日伪情报人员报告给了南通城里的姜颂平,这下子他更加信以为真,当即向上级请功,给汤景延讨来了1000块大洋的赏钱。
随后,姜颂平又带着汤景延,到苏州面见了汪伪政府的特务头子李士群。李士群对汤景延大加赞赏,好好勉励一番之后,又给了汤景延一个少将旅长的头衔,允许他自己回去扩充部队,更好地替汪伪政府效力。
李士群
然而,这位汤少将的做派,很快就让他们大跌眼镜——
回到通海地区之后,汤景延一不招兵买马、二不扩大地盘,而是整日里与日伪军的军官、官员们吹牛、喝茶、侃大山,迎来送往,甚是热闹。
同时,汤景延还是个十足十的“财迷”,他在海门县城里开了一间“协记公行”,还在通海地区各个港口开了分店,搞起了食品批发生意,猪肉、蔬菜、大米、白面......什么挣钱就卖什么,买卖做的红红火火。
这下子日伪军郁闷了——费了半天劲,怎么请回来这么一位爷?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就在汤景延与这些官员们聊天打屁的同时,他已经将探查出来的各种情报,通过秘密电台源源不断地发送到了苏中军区总部,极大地支持了苏中军区的反“清乡”行动。
而“协记公行”,则根本就是新四军的一个秘密物资转运点,公行里的账房先生,实际上就是团政委顾复生。在他的主持下,大量物资、军火被送到了根据地,而协记公行的收入,也成了新四军的宝贵军费。
进行反清乡战斗的新四军
为了应付敌人,汤景延也偶尔组织部队外出“清乡”,只不过每次清乡时,汤景延的部队都是大张旗鼓,就差拿大喇叭通知老百姓转移了。
不仅如此,每次清乡之后,汤景延都会留下些武器弹药,转头便理直气壮地找日伪军报销——理由是明摆着的,正常损耗嘛!
汤景延这么一折腾,通海地区的“清乡行动”自然是雷声大、雨点小,快要搞不下去了。
04突围对于汤景延的“投诚”,日伪军并非没有疑心——实际上,在汤景延拉着队伍进入南通城的第二天,汪精卫就曾给姜颂平和苏北清乡公署主任张北生发去密电,要求他们密切监视汤景延及其部队,谨防有诈。
为此,日伪军将汤景延的团部安排在了海门县郊的茅家镇,隔壁就是虎视眈眈的日本宪兵队。
不仅如此,日伪军还多次以检查军容军貌、点阅部队为名,对汤景延的部队进行突击搜查,只不过在汤景延等人的精心布置之下,从没有露出破绽。
海门县的汤景延团部纪念碑
虽然日伪军抓不住汤景延的把柄,但汤景延和他的部队“油盐不进”的姿态,渐渐地引起了日伪军的不满,为此,他们琢磨出了一条“调虎离山计”——
1943年6月,姜颂平和张北生突然派人送来一道帖子,邀请汤景延到南京城里去游玩,并且带来了汽车,要求汤景延马上动身。
这个突兀的邀请,自然引起了汤景延等人的怀疑,然而,为了潜伏的大局考虑,汤景延还是不顾安危,独身一人去了南通城。
到了南通城里,姜颂平和张北生每天陪着汤景延游山玩水、大吃大喝,但就是绝口不提何时让汤景延回去。
汤景延心里明镜一般——自己这是被软禁了。
而就在汤景延走后没两天,通海自卫团便接到命令,将他们改编为“教导二大队”,并于6月16日,集体赴南通城集训,并特别说明,进城之后,武器全部上交!
这下,敌人的目的算是很明显了——名为集训,实际上是将汤景延的部队调离前线,之后等待着他们的,必然是更加严峻的考验。
经过向上级秘密请示后,为了坚持斗争,副团长沈仲彝带领部队按期开拔,而政委顾复生则留在海门县城,继续以账房先生的身份,经营协记公行。
到达南通之后,沈仲彝见到了汤景延,在两人的筹划下,给沈仲彝谋了一份军事教官的职务,继续与队伍保持密切联系,同时,安排团部文书专职看管武器,防止生变。
由于筹划得当,在两个多月的集训过程中,汤景延等人始终保持着对部队的控制,没有给敌人留下一丝一毫的可趁之机。
民国南通县城
1943年9月,通海自卫团结束了集训,随即被整编成5个连,离开清乡行动一线,转而被派驻到了敌占区的十余个据点和集镇里,与当地的伪军搅合在了一起,汤景延的团部也迁到了南通市郊的北刘桥(今南通市刘桥镇)。
经过分析,汤景延等团领导认为,搜集情报的任务基本已经完成,如果继续潜伏下去,有被敌人分化蚕食的危险。因此,他们一边秘密上报苏中军区,请求指示,一面联系队伍,随时准备动手突围。
9月23日,汤景延收到了上级指示,要求他们在9月29日开始行动,务必于晚上11点撤到指定地点,由主力部队掩护他们撤退。
根据命令,汤景延便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一边将行动计划通知各个部队,一边筹划了一场“血色婚礼”——
9月29日一早,汤景延的团部里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汤景延广发请帖,称自己的二营长周显才第二天要办喜事,请诸位至爱亲朋务必前来乐呵乐呵。
汤景延发了话,这些伪军军官自然要捧场,到中午时分,镇上的警察局长、伪军队长等头面人物都来了,汤景延陪着他们推杯换盏,很是尽兴。
酒过三巡,汤景延又拉着这几位打起了麻将,一群人呼卢喝雉,一直打到了太阳落山。
到了约定的时间,汤景延借口要上厕所,起身离开,就在他迈出房门后,埋伏在门外多时的战士们冲进屋内,数枪齐发,这几个伪军军官当时了账。
与此同时,通海自卫团的官兵们在距离上百里的十几个据点同时发难,打了伪军一个措手不及,纷纷落荒而逃——这便是新四军历史上著名的“汤团暴动”。
据史料记载,此次行动,通海自卫团在十几个据点中缴获了500余支步枪、13支掷弹筒、12挺轻机枪,以及5000多大洋的现金,还炸毁了数座碉楼,而自己的伤亡仅有两人,沉重打击了日伪军的气焰。
在汤景延率部胜利撤退后,苏中军区召开了盛大的庆功祝捷大会,粟裕司令员盛赞汤景延和通海自卫团:“英勇果敢,赤胆忠心!”
新四军时期的粟裕与陈毅
05尾声
回到苏中军区后,汤景延先后任新四军一师独立团团长、如皋城防司令、华中军区海防纵队司令员等职务,身经百战、屡立战功。
1948年2月,汤景延被任命为苏浙边区游击纵队政委,并受命带领小股精锐部队,深入江南敌后发展力量,准备迎接大军南下。
然而,由于叛徒告密,汤景延带领的队伍在上海青浦陷入重重包围,由于寡不敌众,大部牺牲,汤景延也负伤被捕。
受伤被俘的汤景延
1948年5月,汤景延在上海江湾刑场英勇就义,年仅44岁。
新中国成立后,汤景延的遗骨被移入上海龙华烈士陵园,与无数为新中国奉献出生命的英烈们一起,接受着人民的祭奠与瞻仰。
上海龙华烈士陵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