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财经:乡村振兴,这些发展要素值得关注!
时间:2021-06-07 来源:新闻网 人浏览 -
近年来,伴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发布,各类资源、发展要素和资金加快向乡村汇聚。我国农村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改善,乡村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和乡村振兴。
2019年,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2万亿元,乡村休闲旅游营业收入超过8500亿元,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6500亿元,农村网络销售额1.7万亿元,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累计达850万。
农村改革几十年来,世情、国情、农情都发生了变化。截至去年底,我国农民工数量已达到2.9亿。乡村振兴,如何激活“人”这一核心发展要素?如何看待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地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最新的政策导向和机遇有哪些?
日前,“乡村振兴高层论坛·2020成果报告会”在京举行,在这场由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中共农业农村部党校)主办的报告会上,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业内专家学者展开了热烈讨论,咱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分析与建议。
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内涵,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效率
新形势下,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效率。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方式, 它包含了两个经营层次:一是家庭分散经营层次;二是集体统一经营层次。多年来的农村改革的实践证明,双层经营体制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农村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新型城镇化推进和城乡融合发展,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口结构和经营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原本的‘统’和‘分’无法满足集体经济新的发展需求,必须赋予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新内涵。”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咨询委员会委员、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原会长尹成杰说,这关系到新时代新形势下如何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如何赋予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新动能等问题。
那么,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新内涵表现在哪?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朱守银认为,新内涵主要表现为:经营体制根本性质更加稳固深化,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益更具价值,家庭经营基础地位实现稳定多元,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取得突破创新,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得到系统优化,不同主体利益联结更加复合多样等方面。
新内涵孕育新动能。在贵州六盘水舍烹村,资源量化到户、村民持股分红,成立了生态农业旅游园区和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起刺梨、猕猴桃、蓝莓等高效特色农业;在安徽天长市大地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村社共建“联合体”,开展全程托管服务和粮食精深加工,实现小麦从田头到挂面出厂、水稻从育苗到精品包装的全周期生产,延长了产业链条,提升了农业附加值。
坚持立农为农,把二三产业留在乡村,意味着农村有更多就业创业机会,相关产业链增值收益也会更多地留给农民。
“这样一个新变化,既是系列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更是基层探索实践创新的结果。”朱守银表示,第二轮土地承包经营到期后再延长30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政策,为赋予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新内涵的提供了制度环境,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不断发展,并逐步构建起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关注“未来的4.5亿人”,进一步提升新农人总体素质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当前,作为农业农村领域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新农人已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先行者。
“研究新农人发展质量,首先要对其进行界定。”东北农业大学党委常委、教授李翠霞认为,目前新农人主要“新”在两个方面:一“新”,指原有生活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采用新理念、新业态或新模式改造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另一“新”,则是指过去的非农生产者进入了农业生产领域。必须认识到,二者在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融入市场过程中存在种种差异。
汇报会上的研究成果为新农人描摹出一幅“画像”——结合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分析比较后发现,新农人年龄结构偏轻,受教育程度较高,很多都有为外出务工经历,大都有热爱农业农村的“情怀”。
“到2050年,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最关键的要素就是人。科学分析新农人的成长路径十分必要。”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朱信凯认为,未来的15年到30年,中国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人口的重新布局。“现在的农民未必适合当农民,而现在的城市居民也未必就不能成为未来的农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