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揭开楼市底牌:放开三胎,拥抱工程师红利
时间:2021-07-14 来源:新闻网 人浏览 -
目前我国每年新生儿的人口逐渐下降,在这样的情势下,国家计划生育有关部分是非常着急的,因此国家开始大力发展二胎政策,并给与要二胎的家庭不少的政策跟补偿,但是并未收到明显的效果。因此我国现阶段,对于三胎政策又有了新的出台。
国家大力发展三胎政策,相对于二胎政策也有了不少的改进。只要家庭要三胎,那么孩子生下来国家给养。而且还有一些对于宝妈的优越政策。
那么在面对这些政策的时候,人们的思想跟意识是不是也会随之前进呢?会不会有大批量的人加入到三胎政策的大部队中呢?今年4月份,我国中央银行在互联网发表了一篇工作论文,此论文就是关于我国现阶段人口数量的题材。
论文的标题是“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知和应对之策”。此文刚刚发布出来,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高度重视,瞬间火遍了整个互联网。之前央行也发过有关类似的论文,但并没有这样的热度。
那为什么此篇论文已经发出,就火到如此的地步呢?在看过之后,很多网友才知道其中的原因了。关键在于文章涉及的范围非常的广,观点表明得很突出。
独特的眼光会让你怀疑人生,你会想这真的是中央银行发出的文章吗?套路空谈的话一句都没有,有的只是对事件的深刻认知和逻辑思维。
一、举例论证1.大力支持二胎三胎政策
例如全面性的开放并且鼓励二胎和三胎政策,真正地把孕妇从怀孕开始,到分娩孩子上幼儿园,以及上学的种种困难切实的解决,不要让家庭有任何的顾虑以及后顾之忧。综合考虑全面大力实行,长期坚持才能促进家庭的动力。为努力实现2035年的长远景象规划和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重视储蓄
现在人民对于储蓄的认知也越来越差了,有的人认为储蓄时间久利息少,不少人都把钱投放在保险上。其实这也没什么不对,但是相比之下,还是储蓄比较安全。因此要对储蓄重视起来,要对消费永远不是增长的源泉这一点有认知的意识。
要懂得勤俭节约,那些发达国家的高消费是有历史原因的。所以想要改变也是难上加难,甚至没有办法。所以我们还是不要学习他们的思想了。
3.讨论创新
我国现在正处于老龄化阶段,这对国家发展非常不利。因为年轻人是国家的新生代力量,而且创新取决于年轻人,但是大部分的年轻人是没有钱的。
高昂的房价让年轻人走投无路,都把他们逼走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何来创新呢?创新也因此变成了空谈。这一经验主要来源于过去深圳超越香港,那么也很有可能成为未来限制长远发展的障碍。
此篇论文的作者是陈浩,是在中央银行作研究工作的。另外还有几个人,也都是央行金融研究所的。他们的研究方向关于养老金保障和经济的宏观。在论文的开头已经标注了并不代表中央银行。因此才使得论文的观点特别的鲜明。本文的中心思想就是:大力呼吁开放胎政策,字里行间已经表明了当前国家情况是非常紧急迫切的。
大数据显示,我国在2020年新出生的人口为1000万,相比2019年少了179万人。如果按比例计算,2020年的新出生人口应该在1246万人,但是却远没有达到。比2019年下降了14.9%。由此可见我国的生育率,已经在“生育警戒线”之下了。
不难看出事情的严重性已经超过了国家可控的范围。生育率严重下滑,能生育的孕妇人数减少,这其中的原因是每个人都知道的。经济条件不好,高昂的房价,高昂的教育支出,而且精力不够。种种原因导致很多家庭不愿意生二胎,更何况是三胎了。
倘若国家在三胎政策上不下点力度的话,相信结果也不会太好。据统计商业房屋的平均销售价格,在1997 - 2003年的额外销售额不到5%,但2004-2017年在仅13年的时间内,商品房的平均销售价格上涨234.55%,平均同比增长9.01%。
就像中央银行所说的那样,深圳能够超越香港,是因为以往的房价过低,面向全国开放,聚集年轻人,创新有活力。2018年,香港的经济在中国城市排名第四位,深圳排名第三,已经完全超过香港。
二、妇女通过教育的提升,生育率也将急剧下降。大家都知道在以往的社会,女性接受教育的认知是比较薄弱的,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但是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女性走进了大城市,她们开始接受良好的教育,所以思想不在老旧。
数据显示2011 - 2016年间,我国父母的浮动人口的比例已经开始上涨,5年内平均增长了1.4%。与此同时,男性的人口流动从2在5年间下降了0.6%。
过去的理念:学习、工作、伴侣、做家务和抚养孩子,在现代女性的身上已经体现不出来了。开放三胎的口号人人都可以喊,而且都会喊,但是要建造一个稳定的房价,轻松的育儿和无压力的教育,让人们居住得舒适一些。使整个社会逃脱了“内卷”,才是当下最重要的,这显然不是在时间内可以实现的。
三、文学生和科学生的提案这篇论文一个非常有趣的看点是有关的提案,引起了广大网友的
一种结果是经济的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一个发达的国家。另一种结果是进入中等收入的陷阱,并且不在发展。
归根结底还是产业没能积极地转型,让居民限于较低的收入,总的需求就跟不上了。站在这个角度来看,央行的论文还是有道理而言的,现代工业、制造业、芯片以及互联网产业的基石,就是要重视理科生的培养。但是换一个角度去观看,这事儿还得从两头说起。
陆明曾在4月中旬发出一篇文章,提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他研究了许多地方的领导的倾向。倘若一个地地方领导是理科生出身,那么他就会在基建投资上加大力度。反之倘若一个地方的领导是文科生的背景,那么在科学和教育上投资就会增加。
他最后的结论是:相同的激励机制,背景不同的人,其反应也是不同的。但是在真实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事实正好是相反的,文科背景的领导者,更多地会我认为中央银行的论文,其原始意图是呼吁关于每个人都要更加
四、房地产凭什么膨胀1.城镇化转变成新市民
在过去的10年里,城镇化越来越明显,带来了很多低收的人民进入城市,从而转变为“新市民”。
2.人口红利人口红利的强大不可小觑,即使本科率小于5%,基建时代的原始发展模式就足以使当地经济和房产企业都可以享受低成本的人口成本。
如今,这两张底牌已经被央行揭开。所以只能降低房价开放三胎,大力支持教育。才有可能在2035年之前成功地实现转型。所以国民经济一定要快速地发展,它留给房地产行业的时间,留给经济转型的时间已经为时不多了。
五、姜超的一份报告我国经济学家姜超曾经在互联网上发出一篇报告,报告里就提到了老年化应对,人口红利减退的方法就是实现工程师红利。该提案和央行的论文几乎非常相似,其目标都是呼吁重视理工生的培养,培育出高科技的人才。
那么我国人均生产总值究竟是多少呢?目前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10000美元。而且低廉的劳动力正在逐渐地消失,但是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已经达到一千多万,这表明倘若企业依然处于密集型产业,则可能会将成本都赔进去。
因此必须进行产业转型,向高新科技进军。事实证明只要整个社会愿意增加研发投资,它就可以很好地利用“工程师红利”,来支撑中国经济在未来10年的高速增长。
然而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道理是一样的,我国现阶段城镇化比率已经接近60%,人口的流动量也从2.7亿下降到2.3亿。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三四线的城市而言,巨大的楼盘房需求已经无法支撑,出现严重的透支现象。未来的人口将继续进军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城市集中。
总结:
在这样一种形势下,要想让我国房地产行业保持原有的繁荣景气,除了增加“人口出生的数量”把房价稳定好,还要放开生育政策。让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愿意生,敢生”的社会环境中,才有可能在未来15年中拿到红利。倘若房产价格一直狂涨,人民没有相对的购买力。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则“疲惫不堪,山穷水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