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李毅的观点,输球真不能怪李铁——从中日
时间:2021-10-09 来源:新闻网 人浏览 -
认同李毅的观点,输球真不能怪李铁——从中日双方的一次进攻说起
久古
中日之战两天过去了,硝烟散去之后回过头来审视这场比赛,得出一个结论:国足以0-1输球,这是双方实力对比的结果,真的不能怪李铁。
下面以两个例子,“复盘”国足和日本队的进攻上的区别,从中一窥中日足球的某些不同。
先看日本队那个进球。很多人都知道这个进球是伊东纯也右路高速下底传中,大迫勇抢点垫射得手。其次,如果完整看完日本队这次进攻,便会发现更多的问题。
首先,这次进攻日本队从后场左侧发边线球开始,当时压在最前面的是艾克森,不远的后点是武磊,分别盯防对方各一名球员。在武磊上抢一瞬间,日本队球员将球横传禁区,后者向前直传中路。无人防守的中场球员拿球后带了几步后前传至中圈。拿球的日本球员面对身前的4名防守球员选择回敲,中圈内另两名日本队球员接应之后,斜传前场右侧的伊东纯也。
伊东纯也拿球的一瞬间,上述提到的4名国足防守球员呈直线整体退防。其中,左侧的尹鸿博与左后卫王燊超迅速向伊东纯也靠拢,形成合围之势,3人呈三角形态势。但伊东纯也趁势加速沿直线下沉,从后卫位置前出防守的王燊超重新后撤显然速度上就处劣势。与此同时,上述从中圈给伊东纯也传球的日本队球员也沿直线从尹鸿博的左侧高速前插。事实上,尹鸿博当时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持球的伊东纯也身上,并没有觉察身边的日本队球员。并且他先是向外斜插过去想堵截伊东纯也,后者则是直线跑,尹鸿博一下子就被甩到了身后,再想加速与王燊超协防已经来不及。最后的过程,就是上述提到的大迫勇也抢点进球。
事实上,如果伊东纯也不是横传中路,而是倒三角回做,上述从尹鸿博左侧高速直插的日本队球员也可以在大禁区内左上角获得无人防守的射门机会,因为国足防守球员全都压到了底线。
日本队这次进攻,从底线拿球开始到最后进球,整个过程不到10秒钟。
第二个例子,第54分钟,国足也获得一次从右路进攻的机会。先是中场转移,王刚右路拿球。当时,他周围10米左右没有日本队防守球员。这一幕,与上述伊东纯也拿球时几乎一模一样。
不同的是,王刚拿球的时候,前场中路3名队友从左中右3条线同时高速前插。王刚趟了几步之后也是突然加速向底线突破,但在传中的时候被日本队防守球员挡出了底线,最后只是获得一个角球。如果能够传到中路,当时禁区内攻防双方是3打3,与上述日本队最后进球那一刹那的1打3更为有利。
其实,这就是王刚的特点,或者准确地说是他的一个弱点。赛前本人也曾多次分析,用王刚要用其长,即带球突破,他可以凭速度甩开防守,但传中质量较差。李铁应该对他有一个针对性的要求,即王刚突破的同时,其他队友要迅速向他靠拢,随时准备接应,王刚不要传中,或尽量少传中,而是选择与队友做配合。当时如果最靠近王刚的艾克森不是向禁区而是前出接应,机会或许更好。
另一方面,与日本队整体队形前压不同。王刚突破的时候,除了上述3名进攻球员之外,国足其他中场球员并没有选择同时高速跟进,以至王刚下底传中时,身前至少有两名日本队防守球员。而大禁区附近,是一片空档,却没有国足接应球员。
最终结论,这两次进攻,非常明显反映出中日两支国家队甚至是中日两国足球的整体综合实力。除了个人能力上的差别,踢球意识以至攻与防的细节都有非常大的差距。同样的进攻路线、进攻方式,结果却大相径庭。
前国脚李毅在复盘这场比赛的时候表示,李铁的指导思想和打法是没有问题的,差别的只是双方的实力。如果一开始就用4后卫、4归化,比分未必会是0-1,场面也比前60分钟更好看。但最终结果可能与首战一样,“心态可能就崩溃了”。
造成上述进攻结果不一样,归根结底就是国足与高水平球队的热身赛太少(本届国家队则是没有)。用媒体的话来说,“封闭的中国足球,已经跟不上世界的节奏”,这句话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至于日本队球员技术之好,某中超球员看了比赛之后感慨不已。对方球员攻到禁区内的时候,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配合让人叹为观止。这就是中日两国足球上的巨大反差,是真真正正的硬实力之别。北京电视台评论员王速对此点评:日本队好像是上了10个比埃拉,或者5个比埃拉、5个奥古斯托,像小生学踢大学生的感觉。
比如,第16分钟,日本队形成围攻之势,古桥亨梧禁区前沿弧线球射门打高。第23分钟,日本队禁区前沿短传渗透,古桥亨梧禁区中路打门被蒋光太封堵。1分钟之后,日本又在禁区右侧多次一脚出球配合,久保健英接队友脚后跟传球小角度射门击中门柱弹出。第39分钟,日本队连续配合之后禁区外远射被颜骏凌扑出,跟进的日本队员补射又中柱,等等。
类似或者接近这种进攻方式的,本赛季的中超只有广州队有过,并且是在高拉拉负责中前场进攻组织,艾克森、阿兰、韦世豪或者洛国富等进攻队员之间打出配合。但是,这种情形不但不多见,并且是因为比赛双方实力上的差别所致。
金敬道、尹鸿博是这支国足特点比较突出的球员,后者更是与张稀哲、吴曦、蒿俊闵等被视为少数几名个人技术好较的球员,拼搏精神也绝对没有任何问题。但金敬道和尹鸿博仅有的几次拿球,只要稍显犹豫,立马就被对方多名球员合围抢断。而在中超联赛,这种情况极为罕见。
这种客观上的差距,不是李铁一个人、一届国家队就能解决的,需要几代人、无数球员、教练的持续努力才有可能逐步拉近或者反超。
至于说李铁的战术,先稳固防守,尽量少失球、不失球,尔后施以“后手”打反击,这也是足球比赛以弱胜强的常规之道,何错之有?这又怎么能怪李铁呢?
以日本队的实力,国足3后腰+5后卫防守起来都非常吃力,并且防不胜防、疲于奔命。如果一开始以4后卫拉开架势或许可以取得进球,但百分之百地说,失球将会更多,并且场面惨不忍睹。在首战0-3输给澳大利亚之下,李铁的战术指导思想不应该受到指责。至少,0-1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输掉两场比赛,这不是末日。12强赛还有8轮,国足还有24分可以争取。如果能够从这两场比赛中吸取教训,不断完善自己,国足完全有可能越打越好。我们既不可妄自尊大,妄自菲薄也决不可取。
(今日头条独稿,未经许可禁止以非本人名字转载!图片来自今日头条免费图片库,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