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井喷!新赛道已开启,未来从“氢”出发
时间:2021-06-11 来源:新闻网 人浏览 -
益学堂寄语:全心全意为股民服务是创办益学的初衷,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框架是塑造投资能力的起点。
氢能源汽车,迎来了井喷!
昨日,氢能概念股集体爆发。Wind氢能指数上涨4.10%,板块内厚普股份、美锦能源、雪人股份等多股涨停。
为什么氢能概念股突然迎来暴涨?
最重大的消息,是3400亿光伏龙头——隆基股份,宣布设立子公司隆基氢能,正式入局氢能。
要知道,太阳能的优点,是绿色、便宜,缺点则是供电不稳定、储能难。
现在,光伏龙头隆基股份入局氢能,或将开启“光伏+制氢”模式,利用太阳能,彻底解决氢能的“低成本制造”问题。
隆基入局,还仅仅是氢能领域重大利好之一!
长城汽车日前也宣布,在已投资20亿元的基础上,继续投入30亿,聚焦氢能汽车研发。
无独有偶,中石化也发布消息称,将把氢能作为公司新能源业务的主要方向,“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1000座加氢站或油氢合建站,打造“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
隆基股份入局,长城汽车加码,中石化主攻......所有这一切,进一步说明了中国发展氢能汽车的坚定决心。
还记得几年前总理赴日本北海道参观丰田汽车厂的那张图吗?
当看到氢能源汽车的时候,脸色变得有些凝重!
所以,在氢能源这个全新赛道上,我们能否把握住这次弯道超车的机会?未来前景是否可期?
核心观点
氢燃料电池是氢能高效利用的最有效途径,产业链中核心零部件及加氢站有望受益。
市场行情
上周(3月29日至4月2日),化工行业上涨2%,跑输沪深300指数0.45个百分点,在28个一级行业中排名第8。从细分行业看,二级行业化学原料涨幅最大,达2.83%;三级行业中磷肥涨幅最大,达11.71%。
氢从哪里来?
氢能是一种二次能源,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利用其他能源制取的。
世界能源理事会将氢气划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分别指化石燃料制氢、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电解氢,只有绿氢才是真正的零排放制氢方式。
化石燃料制氢的方式中,使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生产1吨氢气产生的二氧化碳分别为11吨、7吨和5.5吨。
而当前煤制氢气拥有绝对的成本优势,天然气制氢和可再生能源电解氢的成本约是煤制氢成本的1.5倍和1.7倍。
氢能源产业链解析
2019年氢能源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氢能也正式纳入我国能源体系之中。
按照白皮书路线规划,预计到2050年氢能在中国能源体系中的占比约为10%,氢气需求量接近6000万吨,年经济产值超过10万亿元,全国加氢站达10000座以上,燃料电池汽车年产量的520万辆。
当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氢能全产业链,包括制氢、储运、加氢站、氢燃料电池应用等多个环节:
1、制氢产业
工业副产氢是可以满足短期需求的低成本分布式氢源。分布式的工业基础设施也可看作是普遍性供氢系统的基础,主要分布在钢铁、化工等行业,主要来源包括焦炉煤气制氢、氯碱副产品制氢、轻烃裂解副产氢等方式,提纯利用其中的氢气既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又可降低污染、改善环境。
化石能源制氢结合碳捕捉技术是能够满足中期需求的重要途径,需要结合地区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当前,我国煤制氢工艺成熟。成本低廉,但二氧化碳排放量较高;天然气制氢中,原料占制氢成本的70%以上,因此受制于高原料成本,可以在中西部天然气资源富集的地方使用这种制氢方式。
可再生能源电力制氢是长期必然趋势。考虑到目前电解水制氢用电结构中火电占比较大,依然面临碳排放的问题,未来光伏发电和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为电力制氢提供了更多选择。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降低,相应制氢成本也能有所下降。
综上,短期优先选用工业副产氢,中期采用化石能源制氢结合碳捕捉技术,长期采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
2、氢能储运
氢能储运是氢能发展的关键。氢能存储有低温液态储氢、高压气态储氢、固态储氢和有机液态储氢等方式,氢运输又分为气氢输送、液氢输送和固氢输送。
低温液态储氢不太经济,所运用的场景集中在短时间内需迅速消耗的航天航空领域。高压气态储氢产业应用最为成熟,缺点是体积比容量小。固态储氢密度大、成本低、运输方便,具备较好的发展潜力。有机液态储氢具备安全方便、可以长期储存等优点,但受限于操作条件较为苛刻,在近年来市场
运输方面,气氢输送和液氢输送是目前正在大规模使用的两种方式,
综上,氢能储运将按照“低压到高压”、“气态到多相态”的技术发展方向,逐步提升氢气的储存和运输能力。
3、加氢站
截至2020年12月底,我国累计建成118座加氢站。根据央视相关报道,已投入使用的加氢站中无一盈利,主要是氢能毛利不足以覆盖加氢站的运营费用。而当前氢能发展进入“快车道”,这有利于推动加氢站走出发展困境。3月29日,中国石化集团表示,将在“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1000座加氢站,为实现碳中和愿景贡献力量。
4、氢燃料电池
不同于铅酸、锂电等储能电池,氢燃料电池类似于“发电机”,整个过程不存在机械传动部件,没有噪声和污染物排放。其主要应用于固定式电源、交通运输和便携式电源三大领域。目前来看,随着氢能产业的推进和技术的成熟,交通运输领域的成长性最强。按照氢燃料电池发展白皮书,到2030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达到200万辆水平,到2050年,保有量将达到1000万辆水平。在当前基数较低的情况下,氢燃料电池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
行业瓶颈和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燃料电池的研发已经能够满足乘用车和商用车的使用需求,但成本距离目标要求仍然还有很大差距,成本依然是制约燃料电池汽车大规模商业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加氢站的建设尚未跟上,配套不足也直接削弱了下游需求。
2020年9月,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等5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明确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期间,将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入围示范的城市群按照其目标完成情况给予奖励。分析师认为,在补贴政策的扶持下,燃料电池汽车有望进入“规模化-降本-技术提升”的良性循环中,加速进入氢能平价时代。
总结
氢能是一种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符合我国碳减排大战略的目标,当前我国已基本建立起氢能全产业链。氢燃料电池是氢能高效利用的最有效途径。成本和加氢站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补贴政策的滑坡或有影响,但发展趋势不会有较大改变。根据分析师观点,行业内核心零部件或最先受益,其次是上下游配套的加氢设备等也可能紧随其后。
风险提示
政策的不确定性;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宏观经济的波动。
END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境外机构编号):91310109MA1G5BK839
免责声明:本文为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能作为您的投资依据,您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请您确认自己的具有相应的权利、行为能力、风险识别能力及风险承受能力,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所涉及个股仅作为案例分析和学习交流,不作为买卖依据。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