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公司都谈转型,到底要怎么转?
时间:2019-11-25 来源:新闻网 人浏览 -
2019年,对支付公司来说,是多事之秋。
85号文的落实、P2P和超利贷强力清查、代还业务的严禁......支付公司的利润空间被压缩,让一众支付企业面临寒冬。不少企业提出要转型升级,那这个转,到底要转向何方?
我们不妨先看看支付的上游,银行是怎么做的。
从2018年开始,就频繁听到“开放银行”这一概念。一时之间,几乎各大银行都标榜自己是“开放银行”。这到底是个啥?
简单来说,开放银行就是要开放他的API体系。
就是银行以自己的API/SDK为核心,综合人工智能、大数据、模块分装拼接等技术,构建一个开放式平台,以供其他行业的合作方在各类应用场景中,通过银行提供的API接口和SDK软件包,很方便地自行组合与发挥,将银行金融服务的程序敏捷地嵌入合作方自己的应用程序中,从而使得银行可以通过合作方的应用场景获取数据和客户,并直接向最终客户提供有效便利的金融服务。
各大银行之所以纷纷推崇这个模式,透露出一个信息点:那就是他们对于技术的推崇。
这些年业界的实践证实了,科技是推动金融服务创新和进步的关键力量。很多业务概念最早都是由科技公司先提出一个相对可行的技术概念,有了相应的技术手段和系统·开发框架,有了银行落地配合的范例,然后银行在新的技术手段上进一步摸索和实践,成就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模式或生态。电子银行、网上银行、直销银行、数字银行、虚拟银行等都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
可以说,开放银行不仅仅开放的是技术,更多的是心态:一种银行放低自己的姿态,和更多的科技公司开始联手的姿态。我们再来看看,支付巨头是怎么做的。
18年6月份,蚂蚁金服宣布对发展方向进行战略调整:从支付公司转型为一家技术服务公司,技术服务将占到三分之二收入,支付将成为次要业务。
蚂蚁金服的技术服务包括帮助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进行在线风险管理,以及反欺诈等。今后,他们将着重思考一个问题,那便是如何利用自己的优秀技术(其中包括区块链、人工智能、安全、云计算)来服务商业银行在内的企业客户。中国央行“中国人民银行”给了蚂蚁金服一个唯一的机会,以互联网金融公司身份参加一个有关金融控股企业更严格监管体系的试验性计划。
支付巨头的转型、银行的开放以及银行和科技企业的强强联手,是否意味着什么,能否给其他支付企业一些参考,洞察君的答案是肯定的。
支付公司想要转型升级,杀出重围,必须跳脱只依托支付这一业务,转到技术这一赛道,为商户提供更多的服务。当然,切入口有很多,如何选择,与企业过往的能力积累和对未来趋势的判断有关。